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银行信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62页(1823字)

银行以货币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它是货币资本家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家发生的信用关系,即“银行家作为中介人对产业资本家和商人发放的贷款。”(25·542)在这种信用关系中,银行资本家既是货币资本家的债务人,又是银行贷款人的债权人。

银行信用是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在职能资本的周转过程中,会不断游离出一部分货币资本,包括准备购买原材料的费用、待发放的工资和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等。

剩余价值积累在未达到一定数量,从而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要素之前,也要以货币积累基金的形式存在。这些在周转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和积累基金,会形成贮藏货币或可能的资本。

而对这些贮藏货币的保管、出纳、结算和平衡等纯技术性的业务,起初是由货币经营者承担。由于货币经营者专门担负着货币资本管理的特殊业务,货币的借入和贷出就作为他们的特殊职能发展起来,使他们成了货币资本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

银行业务的一个方面,即银行家作为“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25·453),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货币在这里就只是充当支付手段,从而产生了商业汇票或真正的商业货币,在汇票流通的基础上,银行信用便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银行信用的借贷对象是从职能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分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所以它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业信用受个别职能资本家的资本数量、资本回收状况和商品资本物质形态限制的局限性,从而可以向各种企业提供不同规模和不同期限的贷款,更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银行信用的运动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上,也表现出和商业信用运动不同、乃至相反的特点:在危机时期,生产下降,商业信用缩减,而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却达到了最高限度,使银行信用大大扩张;在高涨阶段,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反倒达不到它的最高限度。

银行信用的业务范围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吸收社会上的存款。这些存款的主要来源有:职能资本家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食利者阶层的存款;各阶层人员节省下来的货币和暂时不用的货币以及各种逐渐花费的收入。这些存款连同银行少量的自有资本,共同构成银行资本。

后者主要是银行运用资本的业务,也就是通过以货币资本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信用和直接向企业投资。其具体形式主要是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承购政府公债和公司债券、买卖有价证券和黄金外汇以及购买股票向企业投资等。贷出信用货币和发行银行券,也是各银行创造信用和资本的方法。银行还可以为自己的债务人开立信用账户,使之变成它的想象的存款人,从而贷出自己的债权。

银行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它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前者看,首先,由于它经营着全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从而集中了全社会的货币资本,就使自己“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23·687)。由此就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可以在短期内兴办起个别资本难以举办的巨大事业,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其次,由于它把个别职能资本家的准备金作为共同的准备金集中起来,并且经营着各种有价证券,这就可以把准备金的量限制到必要的最低限度,使由此节省出来的一部分货币资本能够作为借贷资本贷放出去,发挥职能资本的作用。

同时,银行信用还通过存款制度、支票的使用和转账的办法,节约了流通手段,加速了资本的周转。总之,银行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社会化以及资本的社会化。

从后者来看,银行信用不仅制造出大规模的虚假的社会需求,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虚假繁荣,而且由于银行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由债券、国家证券和股票所构成,这就使经营有价证券的买卖和投机交易,成了银行信用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把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建立在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投机一旦失败,信用突然停止,危机就会发生。

这样,银行信用就又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成了引起危机的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

上一篇:银行券 下一篇:印度封建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