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肥力(土地的)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76页(722字)
土壤的丰度,是土地的客观属性之一。
自然肥力的差别是由表层土壤所含的植物养分的差别形成的。不过,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因而具有相等的自然肥力的土地,会由于这种植物养分所处的形态是否易于被直接吸收而在现实的有效肥力方面有所不同。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决定于农业化学和机械的发展。因此,土地肥力虽然是土地的客观属性,但从经济学方面说,总是同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现有发展水平有关系,因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的。可以用化学的方法或技术的方法,来排除那些使同样肥沃的土地实际收成较少的障碍,使从前被视为坏地的劣等土地上升为头等土地。在农业上这种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同土地的化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构成土地自然肥力的要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农业生产从属于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就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马克思对土地自然肥力的分析,是为其创立科学的级差地租理论服务的。“在这里自然的肥力是一个界限,一个出发点,一个基础。”(25·715)土地的肥力与土地的位置是两个和资本无关的条件,它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基础。由于土地的自然肥力和位置能相对改变,因此耕作的次序,就不象李嘉图所讲的从优到劣,它可以从优到劣,也可以从劣到优,或交替进行。“土地肥力的差别所造成的结果是,同量劳动和资本,也就是同一价值,体现在不等量的土地产品上;因此,这些产品具有不同的个别价值。”(25·921)等量资本投在肥沃程度不同的等量土地上必然使较优土地的经营者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成为级差地租Ⅰ,被土地所有者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