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007页(2522字)

卡尔·马克思的重要理论着作。

1847年用法文写成,同年7月由巴黎的弗兰克出版社和布鲁塞尔的福格勒出版社出版。马克思本人曾经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着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13·10)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前,曾把这部着作视为共产党人的纲领。列宁则把这部着作同《共产党宣言》一起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初的成熟着作。

1846年蒲鲁东出版了《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同年11月1日安年科夫致函马克思谈到这部着作并征询对该书的意见。

当时马克思尚未收到这部着作。12月下旬马克思收到书后用两天时间浏览了一遍。

1846年12月28日复信安年科夫,他说这是“一本坏书,一本很坏的书。”书中所论述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会严重阻碍科学共产主义的传播,因此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这封长信实际构成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基础和提纲。

该书共两章八节。

第一章共三节,集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反动的空想的经济学说,特别是批判了蒲鲁东整个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构成价值论。第二章共五节,批判了蒲鲁东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阐发应该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研究政治经济学。

《哲学的贫困》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了全面而又科学的论述。

首先,在批判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同时,科学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想要借助于“软弱的黑格尔主义来把自己打扮成坚强的思想家”。他奢谈普遍理性、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观念的历史、永恒的普遍理性的历史。马克思揭露了蒲鲁东观点的唯心主义本质,指出蒲鲁东完全颠倒了现实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的关系,现实关系不是经济原理和范畴的化身,恰恰相反,“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4·143)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他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4·144)这种新的历史观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还借助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构造自己的“经济矛盾体系”。不过他并不懂辩证法,而是机械地把经济范畴划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并企图通过对立范畴的综合来消除坏的方面,保留好的方面。

这样,他就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变成了庸俗的东西。

马克思在批判他的这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方法时,第一次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他说:“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4·146)

《哲学的贫困》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表现在:在这部着作中,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历史主义和拜物教;在肯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同时,批判了他把价值范畴作为自然范畴,把价值规律作为永恒的规律的错误,指出了它们的历史性和暂时性;深刻地分析了工人遭受剥削的事实,这部着作表明马克思当时不仅知道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而且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最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以新的历史观点和经济观点为理论基础,着重阐明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他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对立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4·104)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乃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一旦达到最紧张的地步,就成为全面的革命。可见,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的社会最终将成为最大的矛盾、将导致人们的肉搏,这用得着奇怪吗?”(4·19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仍非常重视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并多次引用过《哲学的贫困》一书。1880年当马克思再次谈到《哲学的贫困》时说:“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19·248)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处于萌芽中的东西”主要是指:

第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萌芽。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它“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释”(4·93)。这就为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过,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尚未建立起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因而也就没有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的不同于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只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才建立起这个理论,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试图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解决劳动和资本的交换问题。他指出,作为商品的“劳动”的价值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相等的量,两者之差构成了资本家的利润。不过在该书中,马克思尚未真正解决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这一点也是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及《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解决的,后来又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