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005页(2713字)

这是马克思于1847年底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发表的演说的一部分,1849年4月在《新莱茵报》上以社论形式陆续发表。

马克思原来计划发表一系列论文来“详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6·473),后因德国政局的变化和《新莱茵报》的停刊,这组论文仅发表了前五篇。原计划虽未能全部实现,但已发表的部分论文已构成一部集中论述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的较为完整的着作。

马克思的论文以非常通俗的形式阐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揭示了这两个阶级阶的级斗争的经济基础。

这些论文刚一发表就立即受到先进工人的热忱欢迎。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这些论文还汇集成单行本,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书名,多次出版。1891年,恩格斯考虑到对工人宣传的需要,对该书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使其在一切重要点上与马克思后期的成熟观点相一致。

经过恩格斯校定后的新版,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极好的入门教材。

《雇佣劳动与资本》所汇集的五篇论文,每一篇都是整个着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独自成篇,各有其论述的中心。

第一、二篇论文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考察工资。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即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这个规律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工资,同样是在竞争中,由它的生产费用决定,即由为了使工人保持其为工人并把他训练成为工人所需要的费用决定。

马克思在简要说明了调节工资以及其他商品价值的最一般的规律之后,从第三篇论文开始,转入了对主题的考察,即“更切近地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6·474)。

第三篇论文是通过对资本范畴的分析,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批判了把资本等同于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观点,指出,这正如同说“黑奴就是黑种人”一样荒谬。

马克思指出,物质产品或其价值之所以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一种属于社会一部分的力量,借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而保存下来并增殖起来。”(6·488)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是在于,资本家用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的劳动,是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所以,“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6·489,488)在资本主义关系下,工人的劳动不仅生产物质产品,而且生产资本,生产重新使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劳动并借他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而工人的劳动也只有在它增加资本,使奴役他的那种权力加强时,才能和资本交换。马克思作出结论说,雇佣劳动和资本的相互依存,决不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一致,而是工人的命运取决于资本。

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的分析,已揭示出生产资本的增加同时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权力的增大,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统治的加强。在最后两篇论文中,马克思具体考察了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工人阶级状况的变化。

第四篇论文是考察一种假定的最适意的情况,即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增加,从而实际工资也提高的情况。马克思指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鸿沟也同样会扩大。

首先,人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而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此,即使实际工资提高,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比起资本家由此而大为增加的享受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也仍然降低了。其次,与资本在纯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比,工人所占的份额也降低了,也就是社会财富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更不平衡了。总之,即使资本的尽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也不能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之间的对立状态。

最后一篇论文考察了生产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其对工人状况的影响。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出现了分工和技术的发展,机器的采用,熟练劳动被非熟练劳动所代替,失业的加剧,小产业家的破产和无产者人数的增加等等。

这些变化必然加剧工人之间的竞争,导致工资的下降。因此,并不总是资本家长得越肥,他的奴隶也吃得越好;相反,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工人的状况日益恶化。

在最后两篇论文中,马克思揭示了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造成的工人阶级的贫困化。

《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哲学的贫困》这两部写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着作,代表着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而进行的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雇佣劳动与资本》里,马克思已经把“劳动”成为商品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资本奴役劳动的特殊方式,同时也看到作为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特性,从而清楚地说明了利润的来源。正因如此,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才有可能以这部着作以及《哲学的贫困》为证据,来揭穿所谓马克思“剽窃”洛贝尔图斯的离奇的谣言。

在这部着作中,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还没有解决“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见22·235),即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问题。这时马克思还没有发现劳动一方面作为价值,另一方面又作为价值形成要素的矛盾,也没有发现和克服导致李嘉图体系崩溃的一个重要难题,即价值规律与资本和雇佣劳动相交换的矛盾,因而也还未能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作出科学的说明。

尽管如此,《资本论》的核心——剩余价值理论,在这里已处于萌芽状态中。

与《哲学的贫困》相比,《雇佣劳动与资本》在理论上的主要成就,是它在后三篇论文中对资本的实质及其积累的分析,其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后来都吸收入《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在谈到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23·834)、资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的过程(23·634)以及“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23·674)等论点时,都以注释的形式引证《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有关论述,以补充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