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广东人民出版社《国际贸易法大辞典》第639页(995字)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记帐、算帐、报帐、用帐等一整套特有的规则和程序对各经营单位与非经营单位的经济行为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基本内容是进行价值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以及会计预测与决策。会计产生于人类对生产劳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

在生产活动过程还十分简单的情况下,会计活动是与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附带工作。

随着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会计便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并逐步从简单的计量、记录,发展到单式簿记阶段,再进展到运用复式簿记阶段,最后形成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会计起源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时期的简单刻记与结绳记事。在东方,远古的印度公社有簿记员负责登记农业帐目。

中国商代,会计已成为官厅事务中的一项专门业务;西周(公元前11世纪)设有“司会”官职,掌管王朝钱粮财物,进行“月计岁会”;《周礼·天官篇》出现了“会计”一词:“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西汉时,政府和民间出现了会记簿书,产生了单式收付会计记帐法;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由李吉甫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会计着述《元和国计簿》。在漫长的会计发展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如“四柱清册”、“门帐”等。

在西方,一般认为15世纪复式簿记理论的形成,是近代会计产生的标志。到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会计已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经历了手工数据处理、半机械化、机械化数据处理和电子数据处理等几个不同阶段。迄今为止,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运用这几种手段并推行会计的电算化。

从会计控制的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有了“微观会计”、“宏观会计”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会计”的区分,会计控制的范围和内容日益深化。会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反映和控制的具体对象、任务和职能不尽相同。

社会主义会计的任务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形态的综合管理,促使人们按照经济原则和经济规律办事,维护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正确处理经济实体内部及其与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按其职能分类,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按其服务部门分类,可以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农业会计、基本建设会计、预算会计(事业行政单位会计)、银行会计、外贸会计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