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224页(647字)

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

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认知直接指导个体的行为。

认知过程:(1)感觉,人脑对环境刺激的直观的、个别的反映,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它是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

(2)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所感觉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综合。

(3)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抽象活动,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完善认知体系。

认知特性:(1)整体性。个体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所获得的是事物的整体印象,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把握。(2)选择性。

个体的认知活动总体上说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当一事物被当做认知对象后,其他事物便成为环境和背景。(3)累积性。由于个体的记忆,认知过程的结果会形成经验和知识积累。

认知错误:即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由于不同个体存在着需要、观念、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个体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同时也造成认知的错误。常见的认知错误有:(1)先入效应。

即先入为主,对客观事物抱有成见和偏见。(2)晕轮效应。

即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倾向。(3)知觉防御。

个体保护自身的一种知觉倾向,指个体只对那些与自身利害有关的事物比较注意,而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这就会导致个体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的片面或错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