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成本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7页(964字)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自由贸易理论。

它在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斯密认为国内分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推论国际分工能给各国带来普遍的利益。这是因为生产总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由于各国条件不同,生产同样产品成本不同。如果各国都选择生产本国条件最有利的产品,形成国际地域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各国都能得益。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指出国际贸易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方面,即在国际间资本和劳动的转移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各国之间的生产条件不存在绝对有利的差别,只要存在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就具备了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即他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例如,假定只有英国和葡萄牙两国进行贸易,又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只需要8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需要9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而英国生产同量的酒和同量的毛呢,则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绝对有利,最好是两种商品都在葡萄牙生产。

但是由于国际条件的限制,英国的资本和劳动不可能都转移到葡萄牙去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仍可根据比较成本原则,两国分别选择生产成本比较有利的产品进行生产。葡萄牙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居有利地位,但生产酒比生产毛呢在成本上占有更大优势,因此,可以集中资本和劳动生产酒。

相反,英国生产两种商品都处于不利地位,但生产毛呢比生产酒劣势小一些,就可集中资本和劳力生产毛呢。这样葡萄牙和英国以酒和毛呢互相交换,比无分工的贸易仍是有利的。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揭示了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和利益。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为古典学派的成熟的国际贸易理论,至今在资本主义国家仍有重要影响。这一学说就一般理论来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形成的基础,但它没有指出实际进行的国际贸易都是有具体条件的。各国政治地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只有贯彻平等互利原则,才能给交易国双方带来利益,否则也可能是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学说,在19世纪初实际是为英国占领国际市场,掠夺殖民地和落后国服务的,历史已经证明,英国推行国际自由贸易政策,并没有给各国带来普遍利益,受益的是英国的大资产阶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