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流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47页(1124字)

财富在家庭内代际之间的流动与交换,从而影响着家庭生育率。

这是澳大利亚人口学家考德威尔(John Caldwell)在其着作《生育率下降理论》中提出的“财富流”理论。

考德威尔认为,对研究家庭规模变化来说,经济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家庭生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之间有最密切不过的联系。一般说来,家庭内部的经济结构不变,家庭生育率也会大致保持不变。而一旦家庭内部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家庭生育率也会接着发生变动。而所谓家庭内部经济结构,是指家庭成员占有财富的状况。只要家庭内部仍然保持一种父辈占有财富的结构,父辈是家庭财富的支配者,并使子女一辈获得的财富继续流向父辈,家庭将继续保持高生育率的格局。

一旦财富占有状况发生了变化,家庭财富开始流向子女一辈,就会出现家庭乃至社会生育率下降的趋向。

而所谓“财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财富,而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

考德威尔讲的“财富”实际上包括四大类:①货币收入,表现为工资、薪金、奖金、利息、酬金等现金收入;②物质产品,表现为房屋、土地、耕、奶牛和其他家庭消费用品;③服务收入;④精神财富,如和谐、互敬互谅、愉快等。“财富”实际上就是家庭的全部收益。

考德威尔讲的“流”指的仅仅是“净流”(net flow)。他认为,就一个家庭来讲,财富流从来是互相的。

不管家庭生育率水平高低,家庭财富既包括子女辈流向父辈,也包括父辈流向子女辈。考德威尔讲的父辈财富流向子女辈,指的是子女属于净收益获得者,所谓子女一辈的财富流向父辈,则是指父母属于净收益的获得者。

根据“财富流”理论,考德威尔认为,家庭财富流向发生根本变化的分水岭是工业化。在前工业化社会,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子女在自家田地、牧场、果园获得的财富作为家庭经济收入交由父辈支配,同时,子女给父母以精神安慰、愉快,使做父母的有一种老有所养的安定心理,子女的财富流向父辈。

子女是财富创造者,子女越多,家庭财富也会越多,这就决定了家庭从积累财富出发,要求子女越多越好,从而造成了高生育率。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家庭职能中的很大一部分逐渐由社会所取代,家庭一向具有的生产职能、教育职能几乎不复存在,子女在未走上工作岗位前,主要靠父辈的财富养育;一旦成年,找到工作,便离开家庭步入社会,另组小家庭,既不再获得父母的财富,也不使自己获得的财富流向父母,家庭财富已是从父辈流向子女,这种财富流向的逆转为过渡到低生育率准备了土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