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26页(685字)
【生卒】:1911—
【介绍】:
波兰诗人、作家。
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谢泰伊涅。曾在维尔诺斯泰凡·巴托雷大学攻读法律。193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1934年大学毕业,在巴黎留学两年,回国后在波兰电台文学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战后曾任波兰驻美国和法国文化参赞,1951年旅居巴黎,1960年前往美国定居,在大学讲授波兰文学。战后作有诗集《拯救》(1946)、《白昼之光》(1953)、《诗的论文》(1957)、《波别尔王和其它的诗》(1962)、《中了魔的古乔》(1964)、《无名的城市》(1969)、《日出和日落之处》(1974)、《诗歌集》(1977),长篇小说《夺取政权》(1955)和《伊塞山谷》(1955)等。早期诗歌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把历史看成是一场大灾祸,把人类比作处于“宇宙灭亡”、“世界末日”的时代,战争时期的诗歌则表现了他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忧虑,以后的作品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虚伪、欺骗、空谈、浮华等现象。
他的诗富于哲理,认为诗歌不能脱离现实,可是现实只提供诗人创作的素材,诗人应赋予它以另外“真正的”现实性。在风格上,米沃什的诗吸收了古典和现代不同流派的长处,自成一体。
他的诗自然,流畅,不讲求韵律的严谨,语言质朴、精练、口语化,寓意深刻。
米沃什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着作。他由于“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着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态度和艺术特点”,于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