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01页(1071字)

【生卒】:1875—1955

【介绍】:

德国作家。

生于吕贝克富商家庭。早年就显露出文学才能,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举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站在狭隘的爱国主义立场支持战争,与其兄亨利希·曼辩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立场有所变化,拥护民主共和制度。

希特勒上台后被迫流亡,在国外发表演说,号召为保卫人道主义、反对法西斯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满美国的反共反民主气氛,1952年移居瑞士,1958年被选为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同年病逝。

斯·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早期作品带有较多浪漫主义色彩,后来转向现实主义。他继承了19世纪传统,同时又有20世纪的新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因素,叔本华、尼采、瓦格纳的思想融汇在一起,既有忠于现实、精雕细刻的细节描绘,又有丰富的象征、喻意成分。讽刺幽默更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家族由兴旺到衰败的过程。中篇小说《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吕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都是表现作为艺术家的人和世俗的人之间,追求生命欢乐和精神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一直困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一大问题。

1924年他写了以某地疗养院为背景的虚构故事《魔山》,描写了病态社会的众生相。

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通过一个魔术师和侍者马里奥的纠葛和冲突告诫人们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流亡期间完成了《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1933-1943)。

故事主题是人类本质的秘密。小说取材于《圣经》关于约瑟的故事,包括《雅各布的故事》、《年轻的约瑟》、《约瑟在埃及》、《赡养者约瑟》,故事歌颂了犹太人的正直和力量,也是对纳粹种族主义间接的批判。

1939年他还以老年歌德与他青年时代的恋人绿蒂重逢为题材写了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后来又完成了艺术家悲剧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苦难与虚伪本质的《大骗子费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1954)。他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在《矮个子先生弗里德曼》(1898)中收集了他早期写的几篇小说,多表现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孤独者。还作有长篇小说《王父殿下》(1909)、《被挑选者》(1951),中篇小说《坠落》(1894)、《受骗的女人》(1953)和散文、政论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1918)和《反布尔什维克是我们时代的大蠢事》(1949)等。

上一篇: 下一篇:马尔希维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