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34页(888字)

【生卒】:1862—1931

【介绍】:

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

出生于维也纳犹太名医家庭。188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度行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是“青年维也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戏剧和小说在奥地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近代奥地利文学之父。一生创作了44部剧本。早期重要的剧作是《阿纳托尔》(1893)和《儿戏恋爱》(1895)。十场独幕系列剧《轮舞》(1896-1897)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揭露了腐败没落的社会现实和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该剧的上演曾遭到禁止并引起政治上的风波。

《孤独的路》(1903)、《幕间喜剧》(1905)、《遥远的国度》(1910)表现了不幸的婚姻,被称作“市民婚姻生活”三部曲。

《年轻的梅达杜斯》(1909)和《贝恩哈迪教授》(1912)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两部剧作,前者是历史剧,反映维也纳民众抵抗拿破仑的斗争,后者直接表现现实题材,探讨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歧视犹太人的问题。擅长精彩的对话和独特的场景,笔下人物带有浓厚的世纪末色彩,所塑造的“甜妞儿”是德语国家戏剧舞台上颇有特色的性形象。他的小说较之戏剧具有更多的社会批判内容,一生共写了两部长篇,近20个中篇和40多个短篇。

长篇小说《通向自由之路》(1908)和《特蕾泽》(1928)分别写了犹太知识分子的恶劣处境和一个普通女子的坎坷人生。中篇小说重要的有《死》(1892)、《贝尔塔·加尔兰夫人》(1900)、《古斯特少尉》(1900)、《贝娅特夫人和她的儿子》(1912)、《卡萨诺瓦回乡记》、《埃尔泽小姐》(1923)、《梦幻记》(1925)、《拂晓的赌博》(1926)等。

《古斯特少尉》是德语文学中第一部通篇采用内心独白写法的作品。作为医生他曾长期从事精神病研究和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他与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两人相互敬慕,晚年成为挚友。弗洛伊德运用心理分析理论在医学上取得重大成就,他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人物内心深处思想活动的细腻描绘,享有“弗洛伊德的酷似者”之称。

上一篇:萨依科 下一篇:勋维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