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99页(1293字)

【生卒】:1894—1963

【介绍】:

英国小说家人、批评家。

生于萨里郡名门。祖父是《天演论》作者老赫胥黎,父亲是散文作家,母亲是批评家阿诺德的侄女。赫胥黎早年入伊顿公学,因眼疾休学,后又进津大学,曾有志于医学,因视力缘故而转攻文学。

17岁时便写了部8万字的小说(未发表),在牛津就读时写了诗集《燃烧的轮子》(1916)与《失败的青年》(1918),并结识了小说家劳伦斯,与他结为终生挚友,早期哲学思想曾受到过劳伦斯的影响。

1919至1921年在文学周刊《雅典娜神殿》任编辑,此后专门从事写作。一生笔耕勤奋,40年间共写出11部长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集,7部诗集,4个剧本,1部游记及大量评论与杂文。首部小说《铬黄》(1921)使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很能代表赫胥黎整个小说创作的模式,即“概念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人物是表达各种思想的传声筒,小说是艺术化了的思想论坛。所以这一时期赫胥黎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概念化,故事情节依思想的发展而变化。他的代表作是《旋律与对位》(1928),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的知识分子对科学、文艺、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的各种看法及相互间的争论。从30年代起,赫胥黎越来越关心社会政治问题,曾参加过英国的反战运动,1937年主编过《和平主义全书》。

他最着名的小说是《美妙的新世界》(1932),书中最后一次表现了他在以往小说中所表露的那种哲学怀疑主义。这部科幻小说描写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作者在1958年发表的《重访美妙的新世界》中重申了他的这一观点。这种对现实社会理想的幻灭和对未来社会的悲观认识体现在他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如《加沙的盲人》(1936)、《天鹅死在许多个夏天之后》(1939)、《时间必须停止》(1944)等。

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说《猿与本质》(1948),描写在22世纪爆发的一场世界大战中,人类遭原子武器毁灭,重新从猿开始生活,小说关注的同样是现代科技的危险性。30年代末赫胥黎移居美国后,从哲学怀疑主义逐渐转向了神秘主义。他的论文集《永恒的哲学》(1945)力图说明,现代人受到各种邪恶势力的困扰,已变得很不完整,只有靠神秘主义才能得到拯救。

《岛》(1962)则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注重精神生活,安居乐业。但这一时期赫胥黎已由小说家变成了“哲学家”,竭力想在小说中为现代人指出一条通向希望之乡的道路,所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的价值远不如前。

赫胥黎的长篇小说虽然议论过多,但文字优美,语言幽默,结构严谨,擅长表现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他的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艺术性更高,短篇集有《地狱的边缘》(1920)、《尘世的烦恼》(1922)、《短暂的蜡烛》(1930)等。

他的散文涉及面广,议论精辟,文笔流畅,文集有《在边缘》(1923)、《沿途》(1925)、《新旧文选》(1926)、《论人性》(1927)、《目的与手段》(1937)、《科学、自由与和平》(1946)等。另外,还着有诗集《诗选集》(1925)和《蝉及其他》(1931)等。

上一篇:哈钦森 下一篇:赫胥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