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格里耶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09页(1218字)

【生卒】:1922—

【介绍】:

法国作家。

生于法国西部港口城市布勒斯特。毕业于巴黎国立农学院。

1945-1948年在国家统计局任农艺师,1950-1951年在殖民地区蔬菜水果研究院任职,先后到摩洛哥、几内亚以及拉丁美洲等地进行热带水果的研究工作。罗伯-格里耶于1949年完成的小说《弑君者》一直没有出版商肯出版,直至1978年作者已有相当名气时才出版。

1951年他在非洲得了一场病,谁知就是这场病改变了他的整个生涯,从非洲回国途中,他在船上构思、创作的“新小说”《橡皮》,于1953年发表,但并没有引起反响。1955年出任巴黎午夜出版社的文学顾问,同年发表了第二部小说《窥视者》。

这部作品获得1955年度的“批评家奖”,从而使作者声名大振。1956年发表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后来发表的《自然、人道主义、悲剧》(1958),被称为新小说派的宣言。

此后的20多年间,他陆续发表了《妒忌》(1957)、《在迷宫里》(1959)、《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一个幽灵城市的拓扑结构》(1976)、《金三角的回忆》(1978)、《吉娜》(1981)等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快照》(1962)。

除了文学创作以外,从60年代起,他还热衷于编导电影,他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纪录世界,描绘现代人变幻不定的心理状态,表现时间的跳动,现实、想象、幻觉、梦境的交错。创作有电影剧本《去年在玛丽亚温泉》(1961)、《不朽的女人》(1963)、《欧洲快车》(1966)、《撒谎的人》(1967)和《欲念浮动》(1974)等,其中《不朽的女人》获德吕克电影奖。1963年,罗伯-格里耶发表重要论着《为了一种新小说》,阐明一系列关于“小说革命”的主张。

他反对19世纪以来统治着小说界的现实主义,主张创造出一种“新小说”,以表现人的心理和物质世界的真实。在他看来,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用一种“没有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地、细致地、忠实地描绘物质世界的形象,从事物的变化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评论家将他的主张概括为“物本主义”。因此,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从头至尾是对景物的冷静、细致、反复以至繁琐的描写。

以往小说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不见了,人物极少对话,作者不加任何评价,笔调冷漠;小说的情节降到极其次要的地位。50年代,他站在现实生活之外对社会进行描写,他不进入作品中人物的内在的思想。而在60年代以后,他的风格出现某种变化:物的地位降低了,人物形象变得清晰,主观意识的东西愈来愈多,色情与暴力的场景取代了平淡冷漠的琐事描绘。这种变化正是他自己所说的:“新小说”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小说。

80年代后发表有电影剧本《美丽的女俘》(1983)、自传性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4)、《昂热丽克或魔法》(1988)、《科兰特的最后日子》(1993)三部曲等。

上一篇:里维埃 下一篇:罗贝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