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佩费尔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201页(830字)

【生卒】:1932—

【介绍】:

以色列小说家

生于罗尼亚北部同乌克兰接壤地区。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讲德语,家境富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40年,母亲被德国法西斯军队杀害,父亲被抓去当劳工,最后不知所终。

当时仅有8岁的阿佩费尔德只身逃脱,在森林中藏身,在各地流浪。

他隐瞒下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妓院、盗马贼家打工餬口。战争即将结束时,苏联红军收留他作伙夫,随军打到南斯拉夫,然后离开军队去意大利。

1946年,辗转来到巴勒斯坦。作为非法入境的外国人,他在海法被拘押6个月,然后被送到农业集体村社基布兹去劳动。

1948年获得以色列公民身份,参加独立战争。以色列建国后,他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犹太史、哲学和文学。学习期间,即开始文学创作。主要写小说,现已出版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20多部。

据他自己说,这只占他手稿的百分之十到十五。他的作品基本上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六百多万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为题材,因有“大屠杀作家”之称。他的作品大多是70年代以后问世的。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巴登海伊姆,一九三九》使他一举成名。随后,又出版长篇小说《奇迹的世纪》、《特齐利:一生的故事》、《撤退》、《前往芦苇地》和《治病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年份犹太人在德国法西斯迫害下遭受的痛苦。1989年出版的《为每桩罪恶》描写法西斯集中营幸存者蒂奥在战后满怀精神创痛,耻于过去而不敢见人,急于归家而不得。后来出版的《不朽的巴特法斯》,描写集中营另一幸存者巴特法斯失去集体感,弃家出走,想在个人独处中寻求人性复归的痛苦心境。这两部作品被称为由阿佩费尔德开创的以色列“大屠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90年代又出版长篇小说《卡特里纳》(1990)、《铁路》(1991)、《莱什》(1994)、《曙光》(1995)。

其作品在以色列和欧美犹太社团中多次获奖。他被授予名誉教授、名誉博士等多种头衔,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犹太作家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