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后工业社会”论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76页(786字)

现代资产阶级未来学的一种理论观念,它以工业主义的论点为根据。

按照工业主义的论点,每一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整个指标所反映的工业发展水平。依据这一理论,大多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现有的低国民生产总值(不管它们的社会制度如何),说明它们是处在“前工业社会”阶段,欧洲、北美各国现在的高国民生产总值则说明它们是处在“工业社会”的不同阶段:而预期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些国家将会出现的更高的水平,则意味着会出现个在本质上不同于当前社会的“后工业社会”。

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美国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按其“构想者”的看法,“后工业社会”的特点是:在“信息生产”中(即在各种服务部门和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从业人员会占绝大多数,占从业人员总数之90%以上;在工业生产领域中,从业人员会减少,减少到占从业人员总数之10%以下;而在农业生产中,从业人员将只有1%;具有相应教育水平的高级、中级、初级业务人员,其比例亦大致如此:一年的工作时间将大大缩短;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将停止增长;经济、文化的目的将转移到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亦即主要转移到满足文化需要方面,等等。

“后工业社会”论的思想家(Y.罗斯托、ДЖ.加尔布雷斯、贝尔、Г.卡恩、Р.阿仑等)将自己的这些观念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对立起来,一方面他们无视社会发展规律,无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无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整个70年代资产阶级未来学发生危机时期,“后工业社会”论甚至受到了来自资产阶级营垒本身的尖锐批判。

资产阶级思想家指出,“后工业社会”论与当代人类发展的趋势及其可以见到的前景明显不符。“后工业社会”论所讨论的问题,倒可以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中找到答案。

上一篇:价值论 下一篇:创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