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佛教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40页(892字)

一种宣扬通过放弃一切欲望来摆脱苦难,宣扬达到“大彻大悟”——涅槃的宗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道德方面种种异端邪说之一产生于印度。公元前3世纪被宣布为正式宗教。现在,流传于斯里兰卡、日本、中国(在西藏表现为喇嘛形式)、尼泊尔、缅甸等国家。信奉者约有5亿人。

佛教的始祖是被人称为佛陀(大彻大悟者)的悉达多,他在大型国家形成时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婆罗门教以及对被婆罗门教神圣化了的等级差别和信奉神、祭祀神的繁缛祈祷仪式的抗议。佛陀只是在道德修养中去寻找摆脱苦难的出路,而所谓道德修养只是靠逃避现实、进入涅槃来完成。

佛陀否定创世主——神的存在,否定吠陀教,但是,他(作了某些改变)接受了吠陀教关于轮回转生说(萨姆萨拉)和因果报应说(羯磨)。起初,佛教的思想是通过譬喻性劝诫故事和古代传说等形式来传播的。

公元前3前1世纪,佛陀关于解脱的思想,在关于世界和人的个性乃是物质因素和意识因素(达磨)相互更替之流的学说中获得了哲学解释。按照这一学说,解脱的道路在于抑制达磨的“不安静”。在公元头几世纪,佛教的性质起了根本变化。对被奉为神明的佛陀的崇拜代替了对佛祖的朴素追念。

人的解脱被认为取决于神的慈悲,而神的慈悲是通过反复念诵经文而获得的。这种新宗教称为摩诃衍那(“大乘”),以区别源于佛陀的传统派别——希那衍那(“小乘”)。

大乘哲学家与那些认为物质的和心里的达磨是实在的小乘哲学家相反,他们证明达磨是不实在的、整个世界也是不实在的。关于达磨的不实在性的学说,或关于若(一切皆空)的学说,被树(2世纪)从逻辑上作了论证。

龙树的论文与别的大乘佛经相比,其特点是逻辑学上的证明性和彻底性。龙树的唯理论成了佛教逻辑发展的出发点。

陈那和法称(5—7世纪)是佛教逻辑学的代表人物。龙树关于概念思维的不实在性的学说以及关于绝对直觉知识的学说,成了后来各个唯心主义学派(中观宗派,唯识宗派)、大乘密教乃至禅宗的基础。现今,佛教的信徒们都强调佛教“唯理论的”、“无神论的”性质,并称它为“无神的宗教”。实质上,这些新的修饰语都是以宣扬现代化的佛教为目的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