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552页(851字)
1911年武昌起义后,北方以袁世凯为首的反革命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诱胁南方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妥协。
这就是所谓“南北议和”。11月26日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H·Goffe)公开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停战条款”,包括停战十五天和双方派代表到上海议和等。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12月3日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正式开始。至31日,南方民军代表伍廷芳与北方袁世凯代表唐绍仪进行五次会谈:第一次主要讨论停战问题,第二次主要讨论所谓“团体”问题,后三次主要讨论所谓“国民会议”的召开问题。
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种种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要胁民军尽快向袁妥协。在会外,袁的秘密代表同革命党人另有密约,双方达成了如袁推翻清廷将举为大总统的默契。
旋因孙中山归国,各省代表选举孙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袁推翻唐绍仪所订协议,并进行军事要挟,南北议和一度破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外交上拒不承议,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恫吓,而对袁却极力支持,使临时政府陷入重重困难。立宪派和封建官僚乘机搞拆台活动,革命阵营内部妥协势力抬头,对袁存在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派被迫作出让步,孙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即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得此保证后策动军队和官吏威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次日孙辞临时大总统职,推荐袁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以袁窃国而结束。
孙之所以赞成南北议和,目的在于早日实现共和政治。后来孙在总结让权的教训时说:“我当时被选为总统。在我就职后不久,我便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因为我所完全信赖的一些朋友们……以袁世凯得外国列强信任、能统一全国和确保民国底巩固来说服我。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我非常乐于看到和平解决的结局。只是那一次我轻信了元凶袁世凯,以至铸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