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劳动环境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02:57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238页(1834字)

工作地及其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是外部对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对工作效率关系甚大。

劳动环境可划分成四种类型:

(1)不能忍受的劳动环境。

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劳动时,生命是难以生存的,或虽可暂时生存,但有致命的危险。

若要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工作,须把人体与环境的局部或全部隔开。例如潜水员的潜水服、核电站的防止放射性沾染装置等。

(2)不舒适的劳动环境。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劳动时容易疲劳,或不能坚持连续的长时间的工作,还容易产生职业病。例如翻砂、电镀、在沉箱中工作等。

(3)舒适的劳动环境。这种劳动条件的外部环境特点与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大部分相适应,人在这种条件下工作,人与设备的相互关系基本协调。例如,机械加工作业等。

(4)最舒适的劳动条件。

这种劳动条件的外部环境特点与人的心理、生理因素非常符合,人可以在这种劳动条件下长时间地非常自如地进行工作,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少,而且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这是一种理想的劳动条件,可以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外部环境的因素有:(1)照度;(2)亮度;(3)噪声;(4)振动;(5)空气中的含尘量;(6)空气中的含雾量;(7)空气中的二氧化硅灰尘;(8)一氧化碳;(9)空气流量;(10)空气流速;(11)空气干湿度;(12)环境温度;(13)压力变化量;(14)作业区高度;(15)操作时要求用力的大小;(16)提升重量;(17)操作需用姿势;(18)设备的外形和操纵机构的布置;(19)环境色彩;(20)辐射线等。

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四种因素之间可以“互补”,也就是某一因素变化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常可由另一因素的相应变化所补偿。比如湿度增高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为风速增大所抵消。因此,热环境标准是指上述因素最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综合数值范围。

热环境对人的影响说明如下。

(1)空气温度:气温在15.6℃~21℃时,是人体感到舒适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体力消耗较小,工作效率较高。但不同工作性质和不同习惯的人,这个区段的值有所不同。

气温低于21℃时,人一般不出汗。25C以上时,人的皮肤温度就升高,开始出汗,体力下降,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发生变化。

30℃左右时,人的心理状态开始恶化(烦闷、心慌、意乱);若在50℃的环境中,人体只能忍受一小时左右。温度低于15℃时,可导致操作效率降低,触觉辨别力变劣;低于10℃时,握力下降。低温还可引起肌肉颤抖,心率加快。

(2)湿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有重大影响。在高湿度情况下,人体散热困难,使人透不过气来;湿度太低,口腔与皮肤又会感到不舒适。较合适的湿度为:

Φ=188-72t(t<26C)

式中:

Φ——相对湿度;

t——环境湿度

一般作业场所的相对湿度,以45%~70%为宜。

(3)气流速度:体温高于空气温度时,加快气流,可加快人体散热,人感到凉快;但当气温高于体温时,加快气流会使人体从外界环境吸收更多的热;当气温很低时,加快气流更增加人的寒冷感。据测定,在舒适的温度区段内,气流速度可维护在9米/分左右的范围内为妥。

(4)热辐射:任何两种不同温度的物体都有热辐射存在,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方向温度较低的另一方辐射,直到两物体平衡为止。

热环境标准与工作地环境、作业性质、劳动强度、衣着厚薄有关,具体内容可参阅《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136-79。

上一篇:工作分析 下一篇:国际惯例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