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09:37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300页(2063字)

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可以综合反映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概况基本特征的指标组成的体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研究领域内开展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其目的在于探索建立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弥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足,借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社会与经济、科技的协调问题提供依据。此后,其他一些国家和国际性组织也开展了类似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目前,世界上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制定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从各国和国际机构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过程分析,其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按规划设置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这种模式是指政府利用现有公共机构如教育、卫生、科技、司法、环境、建设等部门相对应而设置的指标体系。世界上有美英等多数国家按这一模式设置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直观性强,边际较清晰,服务对象明确,能为政府提供基本信息,便于按分工建立数据库,经费和收集数据渠道较为可靠。

缺点是:结构较松散,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

由于美国是社会统计指标运动的发源地,因而对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同一模式的国家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美国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家庭、住宅、社会安全与福利;卫生营养;公共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收入;财富与支出;文化;闲暇及时间使用;社会变迁与参与等11项主要内容。

2.按社会目标设置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这种模式的设置是从总的或多重社会目标出发,经过逐级分解和描述子目标,最后确定各项社会统计指标。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目标明确,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直观性也较强,指标量少。缺点是:无法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社会的态势及其发展变化,同时指标结构的稳定性较差。

该模式的范例是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制定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健康;个人通过学习而发展;就业与工作生活品质;时间与闲暇;对货物与服务的控制;物质环境;个人安全与司法行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等8项内容。

3.按生命周期设置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这种模式是利用作为有机基础的个人生命周期来反映有关这种社会生命及其变化的状况。

这种模式是由联合国统计机构倡导的,其形成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似。它的设计思路为:

人口——家庭形式、家族——学习与教育事业——有收益活动与无收益活动——收入、消费、积蓄的分配——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健康、保健事业及营养——住宅及居住环境——公共秩序及安全——时间的使用——业余时间及文化活动——社会阶层活动情况。

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共同的分类、概念和意义,以个人、家庭或住户作为这一体系各部分的基础环节,把社会与人口统计联合成一体;使用存量、流量与生命周期来描述人们的状况、把信息组成矩阵形式,使系统的静态状况与动态状况联系起来,为建立社会和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奠定了基础;明确建立了体系的各部分内容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体系整体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高难度的收集和显示社会统计指标的有机综合体系。

1989年联合国发布的《社会指标手册》在总结十多年来关于社会统计、人口统计以及相关经济统计和其他统计融会于一体的框架(FSDS)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研究的最终目标还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各种基础数据来源的协调和汇集。同时,《社会指标手册》提出了未来社会指标研究与实践方向。它把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区分为11个特定方面:(1)人口状况及变动;(2)人类居住区和住房及人口地理分布;(3)住户与家庭、婚姻状况和生育;(4)卫生与健康服务,健康受损与残废,营养;(5)学习与教育服务;(6)经济活动与非经济活动人口;(7)社会——经济分类与社会流动;(8)收入、消费和财富;(9)社会保障与福利服务;(10)闲暇,文化与交往;(11)社会秩序与安全。

从各国与国际机构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分析,其共同特征:(1)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以人为核心。各国与国际机构对社会指标的研究制定的目标不同,但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即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因而,可以用经济指标以物为核心,社会指标以人为核心来概括两种指标体系的差异。

(2)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内部结构相对松散与独立。

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建立,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内部结构松散而且各构成部分可以相对独立地拓展,甚至独立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指标体系就是从社会指标体系独立出来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