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灌溉与排水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40: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571页(1691字)

人工补充土壤水分以利农作物生长的技术措施称为灌溉,与之相联系的是人工排除农田土壤中多余水分的排水技术措施,中国合称为农田水利,前苏联称之为水利土壤改良,英美则直接称为农田灌溉排水。

灌溉排水的历史悠久,中国、埃及和印度是世界上灌溉农业的古老国家,秦朝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都江堰是着名的灌溉工程。美国、前苏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灌溉面积分别为3.64亿亩、2.6亿亩、5.9亿亩和2.3亿亩,为世界上灌溉事业发达的国家。

为了有效地进行灌溉,必须对各种作物的需水规律、当地的气候、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制定合适的灌溉制度,采用正确的灌溉技术,然后根据灌溉需水量,查明灌溉水源的供给盈亏情况,以便确定所需灌溉工程措施,进行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的妥善经营管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农作物产量。在进行灌溉工程规划时,根据缺水和丰水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灌溉保证率(缺水地区为70%~80%,丰水地区为75%~95%)。

在灌溉技术方面,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有格田灌溉、哇灌、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但不同国家按照各自的情况,有所侧重。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喷灌较快,1986年全国喷灌面积达1.34亿亩,占总灌溉面积的37%;印度和中国则采用以地面灌水方式的畦灌、格田灌溉或沟灌为主的灌溉技术,前苏联除用沟灌、畦灌进行棉花、小麦灌溉外,1980年喷灌面积也达到1.53亿亩,占总灌溉面积一半以上,但集中在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为保障灌溉水源的供给而建设的工程有蓄水工程,如蓄水库,引水工程自水库取水用渠道、隧洞或管道送至灌溉用水地点和提水工程将低处水源用泵站提升到高处农田灌溉等,除上述取水工程外,还须输水配水和田间工程等,才能将适宜的水量(包括水质)送到灌溉区内为作物所用。这些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及其附属设施,田间的灌水沟、畦、格田等。

灌溉是给作物补充水分,但水分过多,包括地面积水和地下水位升高,将引起沼泽化和土壤盐碱化,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因此必须作好排水,排除多余的灌溉回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在土壤盐度大和地下水矿化程度高的地方,要用淡水促进土壤脱盐、淡化地下水。

灌溉必须有排水工程配合,世界各国共同认为这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必要水利工程措施。美国西部地区发展灌溉带来了土地盐碱化问题后,修建排水工程受到了重视,灌区内排水,采取明沟或暗管,目前多采用波纹塑料管代替明沟,以节约土地,并用大型挖沟辅管机加速施工;荷兰因一半农田低于海平面,地下水位高,不排水就不能耕种,因此大量采用塑料排水管代替瓦管进行暗管排水,施工机械有开沟铺管机和无沟铺管机,还利用土工布材料与砾石作成地下排水系统的沟渠竖井,进一步代替塑料管;英国主要采用地下暗管和道排水系统,一般埋深0.75米~1米,1978年英国暗管排水系统进行排水的面积达3千多平方公里。

农田内部采用明沟、暗管和竖井的排水措施。竖井排水适用于地表下浅层有良好砂层的地区,通过水井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水。田间内部的排水网将地面径流和地下水汇集到地块边界的农沟,经斗沟、支沟和干沟,排至河流或湖泊等排水容滞区。

若干沟的水位低于容滞区水位,则须建立排水泵站,抽排干沟来水。

由于自流灌溉条件的日益缺少和现代农业对排灌的高度要求,发展机电排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向大流量、高扬程、多目标、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中国机电排灌动力已达6000万千瓦左右;美国、日本和前苏联均发展了大规模的机电排灌工程。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机电排灌的自动控制和农田灌溉与排水的运行优化,保证安全运行,提高经济效益,是今后灌溉与排水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