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国产化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42:20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591页(1179字)

根据联合国推荐的《技术转让交易条款手册》中的解释,国产化为:转让方的技术或产品能够在受让方的控制下再现,即在本地用本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制造出与引进产品一样标准的产品,即意味着已实现了“国产化”。

国产化比例=(当地制造零件价值总和)/(引进全套零部件价值总和)×100%。

国产化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跨国公司在洽谈技术转让或引进过程中都把能否在当地实现“国产化”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对输出方来说,可以把一部分低附加值,高成本、或技术已经落后的产品向对方转让,期待对方实现国产化后,控制销售渠道,压价反销输出方,从中获利。对输入方来说,期待通过国产化,获取对方技术,摆脱对方控制,以减少外汇支出,降低成本,发展自身工业。技术与产品转让不仅在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许多发达国家还用“国产化”指标来保护本国的市场。

如欧洲共同体就规定:凡在欧洲共同体内销售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必须在欧洲共同体有60%的国产化率,否则征收高额的关税和申请进口配额。

根据目标和可能性,制定恰当的国产化比例,必须考虑有关政策法规及税收,以制定合理的国产化进程,避免片面追求国产化比例,而降低质量标准的倾向出现;也要避免在条件不成熟时,不顾成本强求过快的国产化进程。

例如,本国的微电子产品因IC电路工业还属起步阶段,一些LSIC电路生产成本很高,要将这类电子产品也列入近期国产化计划是不合适的。

目前在国际上也流行相互协作配套,A国的产品中往往采用B国的零部件,而该零部件部分A国并非不能生产,只是为了尽快推出产品,降低成本,待条件成熟后,再实现该部分的国产化。

质量控制是国产化过程的根本保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颁布《ISO9000-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我国于1988年以等效采用ISO9000-9004系列标准的形式编制并颁发一《GB/T10300-88系列国家标准》1993年1月起实施等同于ISO9000-9004的《GB/T1900-ISO-9000标准》。

国产化是向国际并轨的必由之路,通过国产化,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积累经验,掌握国际生产、价格、成本、技术和资源水准,参与国际大市场。目前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的采购部门已开始到中国采购零部件,有许多劳动密集或低附加值产品向中国等第三世界转移。我国则通过国产化,使引进产品国产化后与国际标准一致,依靠跨国公司庞大的世界性销售网络,把产品引向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