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痕迹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1:15:0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33页(427字)

感知事物后在脑神经组织相应部位留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

早在本世纪初(1904年),法国心理学家(T·Simon)创用“痕迹”这一术语,他的定义为:刺激作用消失后,脑组织应激部位留下的遗迹。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经神经活动学说,机体受到来自内外刺激的作用,其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发生生理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兴奋状态,有的是抑制状态,通过兴奋和抑制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这种联系形成后可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在相继的时间里得到强化刺激就会使这种联系更加巩固;如果没有强化刺激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痕迹的巩固表现为记忆加强,痕迹的消退表现为记忆的遗忘。本世纪以来,记忆痕迹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解剖学,即整体水平上有定位说和脑等势说;在细胞水平上有突触增长说;在分子水平上(即生化方面的研究),有记忆分子说。

目前这个方面的研究还涉及了RNA(核糖核酸)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可能作用。记忆痕迹的脑电研究也有突破性的进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