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2:03:2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69页(391字)

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的理论。

这种观点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性出发,而应当从社会需要——“礼”出发,教育应据此改变人的本性,“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的“社会学派”也持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一切方面都应服从并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诺笃尔普等。

他们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人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的目标就在于造就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为社会和人类贡献其力量的公民。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的目的。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即以它是否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判断其好坏,离开了社会,就无法对教育的结果作出判断,为达到某种结果而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必然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

上一篇:序列原理 下一篇:社会性惩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