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馆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117页(804字)
太平天囯前期,组织城市中的妇女参加劳动,一律按军队编制,集中居住,称为女馆。
当金田起义之时,拜上帝会会众都是举家相从,在长期行军作战的情况下,无法保持家庭生活形式,只能分别组成男营女营。为了维持军纪,增强战斗力,严禁男女聚首,虽夫妇不得同居。
有违犯者,作为犯天条,立处死刑。
一时完全废除家庭制度。
在永安州时,原允许到小天堂(南京)后可以恢复家庭。但到南京后,除诸王可以夫妇同居外,全军官兵仍然厉行男女隔绝的制度,并且把这一制度推行于一般群众之中。太平军占领武昌,即已对当地群众实行男女分馆而居;占领南京之后,就把南京当地的群众与从外地随军迁入南京的群众一律分别男女,编为许多男馆女馆,从事生产劳动。“女馆”之名,由此而来。
知非子《金陵杂记》:“女馆者何?贼匪破城之后,令阁城男女分别住馆,不准私藏在家。”又:“其入馆者,每馆定以二十五人,其中立馆长亦谓之两司马。或十余馆,或数馆,有一贼妇督之,谓之女伪百长即伪卒长。其上又有女伪军帅、女伪监军、女伪总制等贼婆,皆广西山洞泼悍大脚妇女为之。
”又:“女馆住处甚多,城北由莲花桥洪武街一带,以至花牌楼门楼桥等处……共约有妇女十余万口。”女馆中之妇女,在军情紧急时虽亦参加某些守城工作,但其主要任务则为生产劳动。胡思燮《患难一家言》:“馆必择大宅,穴邻墙为门,旁通四达,日给米一升,后则谷半升,令民入其中各就役。”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女伪官持旗,悉驱女子出城,背米盐入各仓。”王永年《紫苹馆诗钞注》:“女馆有抬砖、挑土、盘粮、挖壕沟诸苦差,上差则有绣花馆。”太平天囯乙荣五年(1855)春,允许全军与群众恢复家庭制度后,女馆人员各自回家,女馆不复存在。
但是太平天囯后期对于新占领的城市,为了维持秩序,保护妇女,仍在短期内实行男女分馆居住。等到城市秩序安定,安民工作完成,然后恢复家庭生活。
这一办法,长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