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J·M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30:24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560页(3116字)

【生卒】:1883—1946

【介绍】: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

1883年6月5日生于剑桥。父亲约翰·尼维尔·凯恩斯(John Neiville Keynes)也是英国着名经济学家,且在剑桥大学执教,着有《形式逻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等着作。

母亲弗洛伦斯(Florence)是剑桥大学纽嫩女学院的最早毕业生之一。从事多种社会工作,曾任剑桥市长。

凯恩斯在14岁时,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着名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1902年又以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因准备参加英国文官考试,留校一年,从歇尔·庇古研究经济学。1906年,经文官考试,被派往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经马歇尔介绍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讲师,讲授货币、信用与物价方面的课程。1909年,以《概率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1921)一书获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

1915年,凯恩斯被调到英国财政部工作。1919年巴黎和会时,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因抗议和会赔款委员会对德国赔款及疆界要求的不公平,愤而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并回剑桥大学执教。不久以发表《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eace,1919)一书,闻名于世。1925年,与俄国芭蕾舞演员罗普珂娃(Lydia Lopokova)结婚。

1930年担任英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并担任麦克米伦金融与工业委员会委员,对当时英国的许多迫切的经济问题,例如,赔款、汇率、恢复金本位、失业、有效需求等十分关注,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他在20年代至30年代,先后发表三部着名的货币经济着作:《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193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1936)三本书是他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与实际经济问题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1940年,凯恩斯应战时英国财政部长的邀请,出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写下了《如何筹措战费》(How to pay for the war,1940);《国际同盟清算计划》等着作和报告。

1946年3月,凯恩斯出席了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成立大会。

同年4月21日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除了从事学术活动,凯恩斯从1912年起,主编经济学杂志(Ecenomic Journal)达33年之久,直到1945年才告结束。此外,1929年,他获选为英国学术研究院(British Academy)的院士,1942年,晋封男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他科学博士学位。

作为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经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评价甚高,甚至把凯恩斯看作经济思想史上同斯密和马克思齐名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并认为凯恩斯以其《通论》一书实现了经济理论的一次深刻革命,即“凯恩斯革命”。

《通论》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变动联系起来,作为研究分析的中心,因此,又把它叫做收入和就业分析,或收入分析,或就业理论。其理论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其基本理论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国民收入与总就业量相联系。

国民收入(从而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总需求则由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构成。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把其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之于消费,其中必有一部分储蓄起来,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储蓄的部分越来越多,而用于消费的部分则相对减少。总供给(即已生产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消费需求的部分(即储蓄)必须由投资需求来补足,从而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达到均衡。

二者均衡时,就业量和收入水平就确定下来了。因此,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依赖于总供给、消费倾向和投资数量。由于总供给和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就主要决定于投资数量。投资数量则依赖于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关系。

资本边际效率依赖于预期利润和资本资产之重置成本,利息率则依赖于货币供给量和流动偏好。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和随着投资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又由于流动偏好增强,利息率有偏高之趋势,从而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因此,单靠私人投资无法弥补收入与消费间的缺口。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直接负起投资之责,或用货币政策降低利息率以刺激私人投资。

另外,就凯恩斯《通论》的社会哲学方面而言,还须提及以下三点:

(1)收入分配。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有两个显着缺点,一是无法提供充分就业,二是收入和财富分配绝对不均。

他认为,这两个缺点相互联系。传统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加就业,须有赖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则依靠储蓄,而储蓄则在收入分配不均下为最大,并据此为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做辩护。凯恩斯对此则大不以为然,他指出,在未充分就业的社会中,储蓄倾向的提高,不但不能增加投资,而且将阻碍投资的增加。相反,当投资增加时,会引申产生等量的储蓄。因此,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公平的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另外,由于传统经济学家们把增加储蓄看作是增加资本积累的必要途径,所以常常鼓吹以提高利率作为增加储蓄的诱因,结果产生了不少依靠利息生活的人,从而加重了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的程度。

凯恩斯则主张,为了配合因投资的增加而产生的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应该降低利息率,甚至使依靠利息为生的一群人趋于消失。

(2)投资社会化。针对私人企业无法提供充分就业的弊病,凯恩斯除了提出政府应凭借租税政策、利率政策及其他政策措施引导消费倾向,使之朝着有利于充分就业的方向发展之外,在投资方面,他还提出了投资社会化的建议。所谓投资社会化意指,由政府决定用于增加生产工具的资源总量,以及拥有这些工具的企业所应获得的基本收益率。

(3)各国间的冲突。凯恩斯认为,假如各国都以充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而且采取自由贸易的策略,则各国都能易于实现充分就业。但若各国都想用损人利己的办法解决自己的困难,其结果是使各国受害,都不能达到充分就业。

凯恩斯一生着述很多,除上面提到的几种外,主要还有如下几种:《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oe,1913);《自由放任的终结》(The End of Laissez-faire,1926);《劝说集》(Essays in Persuasion,1931);《繁荣之路》(The Means to Prosperity,1933);1971-1982年由麦克米伦公司为英国皇家经济学会连续出版《凯恩斯着作全集》(The Collected Writing of John Maynard Keynes)共30卷。

上一篇:熊彼特,J·A· 下一篇:米塞斯,L·E·Vo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