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R·M·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679页(1379字)
【生卒】:1924—
【介绍】: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
1924年生于纽约市。早年就学于哈佛大学,并于1947、1949与1951年先后在该校获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分别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朗大学及威廉斯大学。
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所教授。
他于1951年获哈佛大学戴维·韦尔斯奖金;1961年获美国经济学会J·B·克拉克勋章;1968-1969年曾应聘为牛津大学伊斯门讲座教授。1980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此之外,他在60年代初期曾出任过当时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1979至1980年间当选为美国波士顿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董事会主席。
索洛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最大贡献是他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大体上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1)经济活动的结果依存于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
资本-劳动的比例愈大,资本产出率愈高,人均产出愈高,进而带动了等同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工资率的增加。
(2)可变的资本-产出率会促成均衡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尽快拉平,从而避免了哈罗德-多马模式中均衡增长与自然增长长期分道扬镳的难题。而均衡增长的可变性又完全源于资本-产出率的可变性。
凭借着后者的可变性,索洛似乎证明了西方国家动态经济增长中存在着固有的稳定性。
(3)资本-产出率与意愿的储蓄率属同向变动,而与劳动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关系。但是,必要的资本-产出率决定了劳动与资本的必要组合比例,故升高的社会储蓄倾向往往暗含了劳动增长率的迟缓,进而意味着资本存量与人均产出水平的增大。
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式,对生产过程有其特殊的假定,在分析中称为“总量生产函数”,并借以表述总产出与所用资本总量和劳动总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总量生产函数”是否成立曾遭到新剑桥学派的猛烈批评。早在1953年,琼·罗宾逊就指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存在须以总资本存量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然而,资本是异质物品的集合体,仅能以价值形式进行加总。
如要导出总资本的价值,必先确知资本品的价格,而此价格又必须以已知的工资率和利率作为计算的基础。这就难免要掉入循环论证的陷阱。
索洛的主要着作有:《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论文,1956);《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tion function,论文,1957);《资本理论与收益率》(Capital Theory and the Rate of Return,1963);《美国的失业性质与原因》(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Unemployment in theU.S.1964);《增长理论:一个说明》(Growth Theory:An Exposition,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