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857页(1278字)
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依法或受托对各级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地、系统地审核和稽查,并向有关方面报告审查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借以促使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是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条件下,为了保护所有者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起源于奴隶社会,发端于官厅审计,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国家为了维护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设置专门的官衙或委派专门的官吏,负责对各级官府的财物收支情况和王朝纲纪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这便是早期的官厅审计。
在封建社会,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官厅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由于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资本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以企业审计为主的民间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官厅审计,成为审计发展的主流。
起初,民间审计的主要目的只在于侦察、揭露和纠正经营管理者在会计上的差错和舞弊行为。从事审计的人员,开始大多从股东中推选,以后发展为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指派熟悉会计帐务的人员担任,后来发展为由股东大会或审计委员会聘请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员担任,逐步形成了注册会计师制度和注册会计师职业。
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间审计发展为以审查和证明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主要目标的财务报表审计,财务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日趋完善。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以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或受审项目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绩效为目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与此同时,政府审计也开始由财务和合法性方面扩展到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方面,现代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得以扩大。
我国的审计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奴隶社会末期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门负责审查各级官府的财政收支、就地稽查财物收交情况,监督各级官吏执行王朝纲纪的官职——“宰夫”。它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官厅审计开始萌芽。此后,我国官厅审计监察制度历代相承,渐次发展完善。至隋唐时期,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独立审计制度——“比部”制度。
在两宋时期,还出现了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审计司”和“审计院”。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曾一度未设置专门的审计机关,而由财政、税务、银行、物价等经济管理部门在专业管理的同时实行专业监督,而设有一个综合的经济监督机构。1982年12月4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经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我国建立审计制度。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正式成立,随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审计为主体,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