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4:54:42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612页(1928字)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出席了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党中央从11月10日起至12月15日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长篇讲话。针对粉碎“四人帮”两年来,虽然已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各项工作也有所前进,但是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华国锋同志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受到严重的阻挠,处于在徘徊中前进这样一种情况,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旗帜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能否从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思想禁区中解放出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篇讲话是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实际上也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全会坚决批判了华国锋同志推行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并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经过认真分析,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全会深刻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纪国法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痛历史教训,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实事求是地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充分肯定了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取得的成绩,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关于天安门事件”的两个错误文件,全会还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经过认真酝酿和充分讨论,增选出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特别是选举产生了以陈云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党内的民主监督机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抓住实践是检验真理这个根本点,在三十年来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作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继承并发展了党的“八大”的正确政治路线,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引上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的新的历史进程;全会决定从组织上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强调加强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作用,加强党内外的民主监督,使党的建设走上了民主、法制的健康轨道。

全会在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也相应地和郑重地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并且相当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方针,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这些重要转变,为后来我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同民主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体现的《公报》连同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我们制定、执行、发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