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41:3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24页(784字)

【生卒】:约前372—前289

【介绍】: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后世称为思孟学派。孟子一生热爱教育工作,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乐事。

他在政治上发挥了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主张“仁”与“义”并重,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提倡“性善论”,将道德归为天赋人性。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1.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就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封建道德规范,推行尊卑、贵贱、男女、长幼等道德准则。2.认为性生来是善的,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等,并以此出发,阐述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的作用,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人所受的不良影响,保持人的善性。3.在学习上也主张学与思的结合,但强调“思则得之”,重视理性思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学习贵在“自得”“专心有恒”“盈科而进”;反对三心二意,反对“一曝十寒”和“揠苗助长”;主张掌握的知识既要博学,又要由博反约。4.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5.主张教学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中要把疑与思结合起来。6.在道德教育方面,认为“寡欲”可以抵制外界物质利诱,“集义”是积累仁义的行为,强调意志的锻炼,认为艰苦的意志磨练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在道德修养中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是对中国文化、思想、教育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言论与事迹,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上一篇:孔子 下一篇:荀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