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海洋大辞典》第166页(925字)
昼夜垂直移动是浮游动物对外部因子的行为反应以及行为与生理学方面的内在因子改变引起的。
根据其上升和下降的时间大致可归纳为下列3种类型:①夜间上升,白天下降;②夜间下降,白天上升;③傍晚和黎明上升,午夜和白天下降。作为垂直移动定向指令的光是最重要的外部因子。与定向光源相联系的定向运动为趋光性。正趋光性反应引起垂直移动的上升,负趋光性反应引起垂直移动的下降。光还能引起动物的光动性反应(photokinetic response)。光动性活力随光强度改变。
活力增加,导致动物上升,活力减弱动物下降。动物光活力和光反应方面的昼夜节律是昼夜垂直移动的基础。
重力是浮游动物垂直方向运动的恒定指令。
垂直移动中的下降通常归因于被动的下沉,这种下沉类似于正向地性运动。被动下沉与正向地性运动可用测定下降速度区别。例如垂直移动的下降速度显着地大于麻醉动物的下沉速度。
静水压力随深度而增加。垂直移动的深度控制是对压力的反应引起的,至少甲壳动物浮游幼体是这样。
压力增加引起负向地性和光动性活力增加,二者都使动物上升。压力减小引起下沉反应,导致垂直移动的下降运动。
摄食也是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因素之一。白天下降是避免遭到鱼类捕食,隐居深层有利于保护种群繁衍。夜间上升是因为上层有丰富的浮游植物。这样,浮游动物白天避敌而下降,夜间摄食而上升,久而久之形成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一些种类的垂直移动受温跃层、盐跃层和最低溶氧层等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虽不能直接引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但可某种程度地影响移动。
昼夜垂直移动普遍存在于海洋浮游动物类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学现象。尽管许多海洋生物学家提出种种解释和假说,但迄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浮游动物进行昼夜垂直移动有诸多“受益”,其中最主要的是节省能量,繁殖种群。基于桡足类甲壳动物的头胸部长度与其分布海区的水温成正比以及较大的个体有较大的生殖力这一事实,可以认为当浅水比深水温度高时,垂直移动对动物有利。因为夜间在表层暖水里摄食,白天在深层冷水里“休息”,这显然降低了动物的代谢消耗,有较多的能量用于生长和生殖,结果增加了种群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