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22:01: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901页(524字)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在1969年国际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大会提出的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在此之前,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的系统都是朝着均匀、简单、无差别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指出了一种退化的方向,预言万物的削弱、结构的消亡。生物界的进化与物理学的结论正好相反。长期以来,理论界无法将二者统一。普利高津正是从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出发,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从平衡态推到近平衡态,进而再推向远离平衡态,终于发现: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一旦系统的某个参数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无序状态瞬间转变为新的有序状态。

这种有序状态的稳定需要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被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耗散结构的形成、性质、稳定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开放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通过内部相互作用自行产生组织性称为自组织性。耗散结构理论也是一种自组织理论。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由于能成功地说明系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从而实现了无机界与有机界演化过程的统一。在理论界具有重大意义,被称为70年代科学的“辉煌成就之一”。普利高津本人也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