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737页(621字)

新文学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文学团体。1923年在北京成立,由徐志摩、胡适、陈西滢等人发起,因印度人泰戈尔诗集《新月集》,取社名为“新月”。成员多为欧美留学生,最初为一个上流社会的消遣娱乐性质的“聚餐会”,逐步演变成以文人为主的俱乐部。1924年泰戈尔访华,新月社出面接待,演出话剧《契忒拉》为泰祝寿,扩大了影响。由于努力于新诗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作和诗论而声名大振。该社前期在政治上表现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过反对军阀统治的愿望;在文艺思想上,则宣扬“纯粹的艺术”“艺术至上”等唯美主义文艺观;在创作中流露出感伤、神秘的倾向。其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提倡新诗的格律化,追求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主张诗歌应有音节与韵律,使新诗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新诗创作的发展与提高。该社前期借《晨报副刊》编辑的《诗镌》、《剧刊》在国内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1926年6月后,主要成员闻一多、饶孟侃、胡适、徐志摩相继离京。新月社活动告一段落。1927年,该社成员重聚上海,开设“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和《诗刊》,曾出书近百种,编辑《新月》四卷七期,代表着欧美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潮。曾遭到左翼作家的批判。新月社主要成员在政治主张、文艺观点和文艺创作存在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复杂性,在发展中不断分化。1932年后,书店和刊物相继停刊关闭,新月社终至解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