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蟋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579页(985字)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别名:叫、蛐蛐、夜鸣虫。为蟋蟀科昆虫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的干燥全虫。体长圆形,全身黑色并有光泽,有黄褐色微毛与褐色刚毛,长13~16毫米。

头棕褐色,头顶短圆,略向前方突出,头后有6条不规则的短纵沟。复眼1对,甚大,呈黑褐色,如半球形突出。

单眼3个,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触角细长,淡褐色,长于身体的半倍。前胸背后左右平行如横方形,背中线稍向下陷,黑褐色,上生不规则的刚毛和棕褐色花斑;前胸背侧片向下垂斜。翅2对,前翅棕褐色,侧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黄色,雄虫翅长过腹部,基部有比较坚硬透明的发音器,雌的短于腹部,后翅甚长,灰黄色,卷迭呈尾状,足3对。后足胫节背面有刺10个,单行排列,腿节十分膨大而向侧方呈扁状。尾毛褐色,雌虫有1产卵管,几与后胫节等长。

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8~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焙干。干燥虫体,头略呈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长径约1毫米,触角1对,多数脱落。

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盖,尾毛1对,长1~3毫米,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器,长约1厘米。足3对,多数脱落。气臭。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壮,无泥、无蛀者为佳。主产江苏、上海、浙江、河北等地。味辛咸,性温。利尿。治尿闭,水肿,臌胀,阳萎。

内服:煎汤,4~6只;或入散剂。孕妇忌服。

①治小水不通,痛胀不止:蟋蟀1个。

阴阳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减半(《医方集听》)。②治跌扑伤小肚,尿闭不出:蟋蟀1枚。煎服(《养素园传信方》)。③治老人尿闭:蟋蟀4只,蝼蛄4只,生甘草3克。

煎汤,分3次温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小儿遗尿:蟋蟀1个。焙,末,滚水下,照岁(数)服,如儿11岁者,每次服1个,服至11个为止(《慈航活人书》)。⑤治肾虚阳萎:蟋蟀、蜻蜓、肾。

共为末,兑酒服(《四川中药志》)。学名未详的蟋蟀类,雄全虫含维生素B1258毫微克,雌者含76毫微克,又含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γ-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同属的一种蟋蟀Gryllus mitratus de Saussure含退热成分,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此物质的理化性质不详,只知其能溶于水及低级醇(如正丁醇),而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

上一篇:螵蛸散 下一篇:蟑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