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蟑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580页(1015字)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拾遗》。别名:蜚蠊、滑虫、茶婆虫、香娘子、偷油婆。为蜚蠊科昆虫东方蠊Blatta orientalis L.等的全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厘米,深褐色,有油状光泽。

头部向腹面弯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头小,复眼1对,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触角甚长,丝状,环节圆筒形,约有100余节。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较小;雄虫有短翅2对,仅掩盖腹部约2/3,雌虫的翅退化,前翅仅呈现2小片,后翅消失。

足3对,多毛,胫节及跗节皆长。跗节分为5节,具2爪。

腹部10节,末端有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初孵的幼虫色白,经一次蜕变而成褐色之稚虫,复经5次蜕变而成成虫。多栖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喜食菜、饭及液体食物,取食时,每排出粪便及分泌恶臭的液体。此外,常见的尚有美洲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及澳洲蠊P.australasiae(Fabricius)等种。

体大,均呈暗褐色,雌雄都有翅。全年均可捕捉。沸水烫死,洗净,焙干。

味咸,性寒,有毒。

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蛾,痈肿,虫咬伤。

神农本草经》:“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

外用:捣敷。①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之(《百草镜》)。

②治臌胀:蟑螂1个(焙干),萝卜子1撮。共炒为末,好酒吞(《周益生家宝方》)。

③治疔疮:蟑螂大者7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周,露出头(《本草纲目拾遗》)。④解诸疔毒:灶上红蟑螂5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养素园传信方》)。⑤治喉蛾:蟑螂、人指甲(煅)、开喉箭。为末吹喉(《四川中药志》)。⑥治无名肿毒:蟑螂10个,盐1撮。

同捣烂敷之,留头(《慈航活人书》)。⑦治吐血:蟑螂5个,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用湿腐皮包1个,滚汤吞下。

每日如此,吞5日,不可间断(《本草纲目拾遗》)。

东方蠊、美洲蠊等的坚韧而有强抗药性的表皮,含有巩膜质。巩膜质是蟑螂用其自身产生的水溶性蛋白质与醌之类鞣成的物质,其制造过程,基本上与用皮和鞣酸制革相似而较复杂。蟑螂的卵巢亦有巩膜质,其产生方式亦与表皮相同。

表皮又含甲壳质,它是氨基已经乙酰化的氨基葡萄糖所成的多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体;美洲蠊表皮表面尚有蜡层,如此更增强表皮的疏水能力与抗药性。

上一篇:蟋蟀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