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37页(950字)
男科病名。
指发生于阴囊的化脓性疾病。见《丹溪手镜·肺痿肺痈肠痈》:“囊痈,乃湿热下注也,浊气流入渗道,因阴道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又称肾囊痈,外肾痈。《外科大成·囊痈》:“夫囊痈者,阴囊红肿热痛也。由肝肾阴虚,湿热下注所致。治以补阴为主,清热渗湿之药佐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肾囊痈此证生于肾囊,红肿焮热疼痛,身发寒热,口干饮冷,由肝肾湿热下注肾囊而成”。该病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久坐湿地及久着汗湿衣裤,湿浊内侵,郁久化热,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或久病肝肾阴虚,湿毒未清,以致湿热毒邪凝结,气血壅滞,邪毒下结于阴囊,聚而成痈。该病应与子痈、水疝、脱囊相鉴别:子痈为睾丸或附睾肿硬疼痛,睾丸多肿大。而囊痈则为阴囊红肿,一般不波及睾丸。
水疝为阴囊肿大如水晶,按之有囊性感,不红不肿,除坠胀感外,一般不疼痛,无全身恶寒发热症状,且透光试验阳性。而囊痈则以阴囊红肿焮热,疼痛及有全身症状为主。
脱囊一般病情急而重,阴囊由红肿而迅速紫黑腐烂,甚至睾丸暴露。而囊痈只红肿,不会紫黑腐烂。湿热蕴结者,症见阴囊红肿焮热疼痛,甚则阴囊肿大,皮肤光亮,按之波动有脓,发热恶寒,口渴口苦,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若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透脓。
肝肾阴虚,湿毒未解者,症见患病日久不愈,阴囊化脓溃破,脓液稀薄,久不收敛,形成漏管,腰膝酸软,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身倦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扶正解毒。方选滋阴除湿汤,知柏地黄丸加减。若病久,气血两虚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另外该病还可采取外治法:对未化脓者,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或用白矾60克,雄黄30克,生甘草15克,水洗外洗。脓已成者,应切开引流。
本病相当于阴囊脓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脓肿,常来自阴囊局部的毛囊炎。汗腺炎或皮肤擦伤,使化脓性细菌侵入皮下,感染所致;继发性脓肿,主要来自阴囊内容及邻近器官病变的直接或间接扩散,如尿道周围蜂窝组织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睾丸附睾化脓性病变等。西医对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多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脓肿形成者,多做切开引流或切开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