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附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22页(1689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药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

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

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

②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药材,又称黑附子。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

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子:选用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出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药材又称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

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诸药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净,置锅内与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开后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取出,晒晾,反复闷润数次,润透后切片,晒干(每盐附子50千克,用甘草2.5克,黑豆5千克)。

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味辛甘,性热,有毒。

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散寒除湿。治心肾阳衰的大汗亡阳,四肢厥冷,或大吐大下出现的脉微欲绝;肾阳不足的畏寒自汗;下元虚寒,腰膝冷痛,脚趾疼痛,小便频数,心腹冷痛;风湿痹痛,脾虚泄痢。《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弯膝痛,不能行走。”《本草纲目》:“治三阴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①治呕逆翻胃:大附子1个,生姜1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②治脏寒腹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60克(煨熟),大附子(去皮脐)45克。

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80丸,莲肉煎汤下(《本草纲目》)。③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10枚(生,削去皮,破4块),赤小豆0.5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10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朱氏集验医方》)。

④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1.5克(《传家秘宝方》)。

现代临床用之治疗心力衰竭:用熟附子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附子2克),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3~4次。用药后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心率减慢,呼吸困难、肝肿大、浮肿等亦相继减轻。

成分及药理作用见川乌头条。

盐附子

黑顺片

白附片

上一篇:陈藏器 下一篇:附子干姜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