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便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797页(905字)

①内科病名。

一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病。又称溺浊、尿浊、溺白、漩浊。临床上常根据小便混浊的颜色区别为两类:色白而浊者为白浊,色赤而浊者为赤浊。

亦有把白浊和赤浊合而统称为赤白浊者。

《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夫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清也。”本病有虚实之辨。实症多因痰湿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症多因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丹溪心法·赤白浊》:“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证治要诀·白浊》:“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临床上湿痰流注便浊者:症见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

治宜燥湿化痰,方选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湿热下注便浊者:症见小便混浊,或白或赤,胸闷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方选萆薢分清饮、徒薪饮等;脾虚气弱,中气下陷便浊者:症见尿色混浊,白如泔浆,时作时止,小腹下坠,排尿不畅,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固涩。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阴虚火动便浊者:症见小便混浊而赤,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二至丸、清心莲子饮等;下元虚冷便浊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形寒肢冷,精神萎顿,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宜温肾固涩,方选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丸,秘元煎等。二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证治汇补·便浊》:“精浊者,因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疱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②内科病症名。下消的症状之一。《太平圣惠方》卷53:“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证治汇补·消渴章》:“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见消渴、下消、肾消等条。便浊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泌尿系结核、肿瘤、糖尿病中。

均可参考本病内容辨证治疗。

上一篇:便血 下一篇:便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