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乙型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8页(2160字)

病名。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DNA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乙型肝炎主要由胃肠外的密切接触及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大部分病例能治愈,有10%的病例发展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和或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变。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在查体中发现。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猛,肝细胞大片坏死,成为重症肝炎。发病机理:乙肝病毒属非溶细胞性病毒,其在肝细胞内的复制及产生的抗原成分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乙型肝炎的病程及结局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当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复制,病毒的抗原及病毒复制的核心抗原、e抗原、表面抗原与肝细胞膜结合成新的抗原物质,从而改变了肝细胞膜的抗原性,这样一方面可激活细胞毒T细胞,产生细胞毒效应,在清除病毒和抗原的同时也破坏了肝细胞;另一方面,B淋巴细胞在T的刺激下产生对肝细胞膜抗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的自身免疫反应,同时K细胞也会被激活,K细胞表面有抗体F。片段的受体,当与肝细胞膜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时,具有细胞毒作用,能杀伤肝细胞。其次,对血流中的病毒和抗原,B淋巴细胞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的HBV及其抗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沉积在肝细胞上,促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也可沉积于肝外组织引起肝外病变。

临床表现: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急性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慢性迁延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比较轻微,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病程常超过半年,可见间歇性全身乏力,右上腹不适或隐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厌油,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肝脏轻度肿大,质地稍硬,少数可触及脾脏,一般没有黄疸,亦无典型的蜘蛛痣,肝掌,肝病面容,男性乳房发育等。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或没有肝炎病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表现,全身情况较差,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腹胀肠鸣,口苦厌油,大便溏薄,肝区疼痛不适,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瘙痒,面色黝黑,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可见蜘蛛痣和肝掌,肝脏肿大,质硬压痛,脾也可触及,并常呈进行性肿大,部分患者的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腋毛及阴毛脱落,性欲减退或阳萎,不育,月经失调并有出血倾向,另外,慢性肝炎者常伴发肝外表现,如皮肤损伤,关节炎,关节痛,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实验室检查:血清HBsAg、HBeAg抗HBcIgM阳性,血清DNAP、HBV-DNA阳性,ALT升高,麝浊阳性,或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

一般治疗:症状明显者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宜,黄疸明显者可适量应用激素顿锉之,纳差者选用酵母片、多酶片等,腹胀者可用薄荷水。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干扰素、阿糖胞苷、聚肌胞等。免疫抑制疗法:可选用强地松、硫唑嘌呤。

D-青霉胺、秋水仙碱等。

免疫促进疗法:可选用转移因子、HB。Ag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右旋儿茶素、胸腺素、左旋咪唑等。中医学认为:一是外感湿热毒邪:邪毒入里,蕴结不散,脾胃受困,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湿热内蒸,胆汁外泄,故为本病。二是饮食失调:饥饱无常,或饮酒过度,嗜食甘肥,内伤脾胃,湿热内生,致成本病。

三是情志不畅: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滞湿浊,久郁不解,因成本病。若治疗失宜,或体质不足,致湿热邪气不尽,病情迁延则可转成慢性,热伤阴血,则肝肾阴血亏虚;湿困脾胃,脾运失键,则阳损气虚;气机不畅,则血行瘀滞。总之,慢性期以湿热毒邪不尽,气滞血瘀,而肝脾肾气血阴阳虚损为基本病情。急性乙型肝炎的辨证治疗参见甲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辨证施治。湿热中阻型:证见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三仁汤,茵陈蒿汤加减。肝郁脾虚型:证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宜疏肝理气,健脾燥湿,方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当归芍药散加减。肝肾阴虚型:证见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瞤,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色黧黑、毛发不荣,牙龈出血,鼻衄,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治宜滋补肝肾,养阴凉血,方用一贯煎、六味地黄汤加减。瘀血阻络型:证见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两胁刺痛,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脾肾阳虚型:证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晨泄,完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或尿频失禁,下肢或全身浮肿,甚则水臌,阴囊湿冷,或阳萎,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弱或沉迟。

治宜温肾健脾利湿,方用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上一篇:一擦光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