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土茯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68页(1614字)

中药名。

见《滇南本草》。别名:禹余粮,刺苓,土萆薢,山猪类,山,冷饭头,久老薯,朗头。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茎。攀援状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茎无刺。

单叶互生;草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2厘米,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展开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

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村边的半阴地。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土茯苓,又名:红土苓。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

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

气微,味甘淡。土茯苓片为长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约1~3毫米。

边缘不整齐,淡棕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

中间略具维管束点,仔细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纵切片常见花纹。导管不规则,富粉质,微有弹性,用水润湿后,手摸之有光滑感。

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下列几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在少数地区亦作土茯苓使用:暗色菝葜,产四川,又称白土苓;无刺菝葜,其根茎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云南则为红萆薢;防己叶菝葜,产西藏。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解毒,除湿,利关节。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痛肿,瘰疬。

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研末调敷。肝肾阴亏者慎服。①治杨梅疮毒:土茯苓30克或15克,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15克。水煎服,白糖为引(《洋西草药》)。③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④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

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临床报道一可防治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每日30克,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

治疗,土茯苓60克,甘草9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

治疗18例均愈,15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二能治疗梅毒: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齿苋、甘草,煎服。

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45~6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三能防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毫升,3~5岁50~60毫升,分3次服,连服3日。或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四能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90克,水煎,分3次服。

退肿作用较好。根茎含皂甙、鞣质、树脂等。

土茯苓 1.果枝 2.块茎

土茯苓药材

上一篇:土荆芥 下一篇:土茯苓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