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心肌梗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751页(1648字)

内科病名。

指由于部分心肌迅速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和合并症,可归于中医学的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等病证的范畴。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或冠状动脉痉挛。

临床常见发病之前多有突然的剧烈胸痛,或有恶心呕吐、腹部胀气、大便不通等胃肠症状。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中医认为本病可因七情内伤导致心气受损,运血无力,心血瘀滞所致。

或寒邪犯心,致使寒凝胸中,心阳素虚,运血不足,故而心脉痹阻而致。或因劳倦内伤,耗气伤血,久之则心气不足,血脉痹阻,终致心痛。

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水停为饮,聚湿生痰,痰阻瘀滞,上犯心胸,使胸阳不振,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成心痛。或因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继之引起心气虚,心阳不足,心脉失于濡养而致心痛。

中医证型早期分为①气虚血瘀:症见胸痛剧烈,痛有定处。心慌气短,自汗乏力,语声低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瘀血痹阻:症见突然心前区疼痛,如刺如绞,胸闷气短,倦怠乏力,心悸怔忡,自汗盗汗,纳呆,便干,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或紫黯,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结代。③心阳虚衰、寒凝心脉:症见卒然心痛,宛若刀绞,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倦乏力,形寒肢冷,自汗出,舌质淡黯,舌苔白或腻,脉沉细或沉迟或结代。④阳脱阴竭:症见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四肢厥逆,张口抬肩,喘促不得卧。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皮肤青灰,手足青至节。甚则神志不清,口舌青紫,脉微欲绝。在发病中期多数病人由于心气、心阳虚损,血脉瘀阻,五脏六腑皆失所养。更因心为脾之母,母病及子,脾土更为亏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饮,故痰湿中阻,可见胸闷、气短、食少纳呆、腑气不降、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或红绛,舌苔由薄而厚而腻,甚则为黄腻或黄褐苔。所以本病中期常见证候为气虚或气阴两虚、血瘀、痰湿痹阻。发病3~4周后即进入恢复期。此时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气虚或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表现为仍有气短乏力,心悸胸闷,动则加重,少数患者可间有胸痛。舌质红或红黯,舌苔可由厚转薄,脉沉细或弦细。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痰浊未尽,胸脘痞闷,纳差腹胀,肢沉乏力,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腻或白腻,有些舌苔中间剥落,脉弦滑或细。西医治疗心肌梗塞的原则是防止梗塞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及维持心脏功能和有效血液循环。

采取镇痛、吸氧、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处理如心脏破裂、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室壁瘤等。

中医治疗则分早期①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振奋胸阳。

常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若心痛较剧可合用失笑散。②气阴两虚、血瘀痹阻: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常用生脉散加味,兼有血瘀证者合用膈下逐瘀汤。若脉结代,心悸怔忡之症明显可用炙甘草汤。③心阳虚衰、寒凝心脉:治宜温补心阳、祛寒通脉。常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若寒气盛,胸痛彻背者,可加附子、干姜、川椒等药以逐寒通络。④阳脱阴竭:治宜回阳救逆,常用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汤等。

若心肾阳虚而兼水饮上凌心肺,喘促水肿者可用人参汤合真武汤。若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可用人参、附子、山茱萸、骨、牡蛎以固脱。

中期①气虚、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者: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可用生脉散合活血化瘀药物加减治疗。②痰湿痹阻:治以温化痰饮、健脾利湿、宣痹通阳。方用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治疗时一般还应配伍用丹参、泽兰、赤芍等活血行瘀之品以助宣阳通痹。恢复期:主要见症为气虚、气阴两虚兼有血瘀或有痰浊未尽。

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用补心丹加减。此外针刺治疗、耳针疗法、穴位按压以及中成药心痛丸、宽胸丸或宽胸气雾剂、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本病的预防: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于激动喜怒郁闷和思虑过度;慎起居、注意寒温适宜,尤其要防止受寒;调节饮食,防止过食肥甘厚味,忌烟、酒、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咸;适当活动,防止久坐久卧,以促进经络气血畅通。

上一篇:心肌病* 下一篇:心合小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