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拔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520页(1277字)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

异名 野巴蒿、草拔子、香芝麻、矮香薷、野香苏(云南),野埧蒿、臭香薷(四川),香明草、土荆芥(广西)。

基源 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野拔子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E.labordei Vaniot;Plectranthus labordei(Vaniot)Diels;E.mairei Lévl.]

形态 草本至半灌木。茎高0.3~1.5m,多分枝。叶卵形,长2~7.5cm,宽1~3.5cm,先端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钝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榄绿色,微皱,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绒毛;叶柄纤细,长0.5~2.5cm。

穗状花序着生于主茎及侧枝的顶部,由具梗的轮伞花序所组成,花梗与花序轴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萼齿5,相等或后2齿稍长。花冠白色,有时为紫或淡黄色,冠筒长约3mm,外面被柔毛,内面近喉部具斜向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圆形,边缘啮蚀状,,侧裂片短、半圆形。

雄蕊花丝略被毛,花药球形,2室;花柱先端2裂。小坚果长圆形,稍压扁,长约1mm,淡黄色,光滑无毛。花果期10~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85页.图532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草地、旷地、路旁、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化学】:

全株含芳香油,鲜花序出油率0.8%,枝叶出油率0.26%~0.7%,油的比重(24℃)0.9004,折光率1.4741,旋光度(24℃)+3.4°,酸值1.18,乙酰化后皂化值78.1,醛酮含量5%。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5

【药性】:

性味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凉。” ②《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辛,性凉。”

功效 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止血止痛,利湿。

主治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胃炎,痢疾,鼻衄,咳血,外伤出血,烂疮,咬伤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昆明民间草药》:“治感冒发热,头痛呕吐;香苏草9~15g,水煎服。” ②《云南药物志》:“治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野拔子枝叶适量,水煎服。”

上一篇:野苎麻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