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蛇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546页(1600字)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

基源 为蟒科蟒属动物蟒蛇的肉。

原动物 蟒蛇Python molurus(Linnaeus),又名蟒、王蛇(《尔雅》),南蛇、埋头蛇(《纲目》),王字蛇(《纲目拾遗》)。

历史 蚺蛇首载于《食疗本草》。按刘恂《岭表录异》曰:蚺蛇大者五六丈,围四五尺;小者不下三四丈。

身有斑纹,如故锦缬。

”按其所述,与现今所用蚺蛇符合。

形态 全长达4.6~6m。

头小,吻端扁平。上唇鳞11~13片,不与眼相碰。眼的前缘、下缘及后缘围有6~8片眼鳞。眼小,瞳孔垂直椭圆形。

头背鳞片对称,形小而数目较多。体鳞光滑无棱,在颈部约54~64行;体中部65~72行,肛前40~44行。

腹鳞在腹中间,长不达体侧,有255~262片。尾下鳞65~71片。

在肛门两侧有距状的后肢痕迹。体背及两侧均呈云豹状大块斑纹;头背黑色,从颅顶鳞后边到颈部有长约10鳞、宽约3鳞的黄褐色斑一条。

又从吻端沿鼻孔上缘、眼前鳞上鳞的1/2到眼后,两侧各有一条宽约2鳞半的黄色带状纹,经过体背两侧直达尾端。眼后及眼下有一黑斑。

喉下黄白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109页.4329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

【生药】:

采集 夏、秋捕捉,捕后剥皮,剖腹去内脏擦净血,鲜用或干燥焙干研末。

【化学】:

含肌酸(Creatine),甲胍(Methylguanidine),腺嘌呤(Adenine),肌肽(Carnosine),γ-丁酸甜菜碱(γ-Butyrobetaine),嘌呤碱(Purine bases),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1]和脂类[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16 [2] CA 1993;118∶230486x

【药性】:

性味 《纲目》:“甘,温。有小毒。”

功效 祛风,杀虫。

主治 风痹,瘫痪,疠风,疥癣。 ①《纲目》:“除手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疠风,疥癣恶疮。” ②《食疗本草》:“主瘟疫气,可作脍食之。” ③孟诜:“作脍食之,除疳疮;小儿脑热,水渍注鼻中;齿根宣露,和麝香末敷之。” ④《本草拾遗》:“主喉中有物,吞吐不得出者,作脍食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浸酒或焙干研末。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蚺蛇酒(《濒湖集简方》)治诸风瘫痪,筋挛骨痛,痹木瘙痒,杀虫辟瘴及疠风疥癣恶疮:蚺蛇肉500g,羌活30g(绢袋盛之)。

用糯米600g,蒸熟,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乃下饭,密盖,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药,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

单方应用 ①《千金方》:“治狂犬咬人:蛇脯1枚,炙,去头,捣末,每服1g,日3服。” ②《食疗本草》:“治风痹,瘫痪,疠风,疥癣:蚺蛇肉,煮食、浸酒或焙干研末,适量内服。” ③《中国药用动物志》:“治皮肤风毒,疥疮、恶疮,手足风痛:蚺蛇肉适量,炖服。” ④《养生大辞典》:“治诸风瘫痪,筋痒骨痛,麻木瘙痒,疥癣:蚺蛇肉适量,炖服。”

上一篇: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