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1页(931字)

【名称出处】:《吉林中草药》

【概况】:

异名 七星子、八目鳗(《吉林中草药》),七星鱼(《东北动物药》、

《中国动物药》),七星子肉(《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

原动物 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Martens,又名七星子鱼。

形态 体呈长圆棒状。无胸鳍和腹鳍,背鳍长,在体后半部,呈两个山峰状,尾鳍如箭头形。

眼在头两侧,后方每侧各有一行7个鳃孔,与眼排成一直线,故名八目鳗。口呈漏斗状吸器,可以吸附在实体上。

皮肤粘滑,全体青灰色,背部带橄榄绿色,腹部黄白色,有灰黑色小斑。

生境与分布 回游性种类。

幼体在淡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入海。性成熟后入淡水产卵,产卵后死亡。分布于黑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鸭绿江流域。中国东北还分布有雷氏七鳃鳗L.reissneri(Dybowski)和森氏七鳃鳗L.mori Berg,民间统称七星鱼,但个体较小,也可供药用。

。【生药】:

采集 春至秋捕捞,鲜用。产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鸭绿江流域。

【药性】:

性味 咸,平。

功效 滋补强壮、通经活络,明目。

主治 夜盲症,角膜干燥。

《吉林中草药》:“滋补强壮。治口眼歪斜。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吉林中草药》:“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鱼捣烂涂敷。向左歪敷右面,向右歪敷左面。”

食疗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夜盲症,角膜干燥:干七星鱼每次1条,每日2次,作菜肴佐餐。”

上一篇:七星剑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