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明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99页(1238字)
【名称出处】:四川
【概况】:
异名 川明党(《中药志》),明沙参、明参(《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伞形科川明参属植物川明参的根。川明参属仅1种,为中国特产。
原植物 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
历史 历代本草未见有记载,唯四川《巴中县志》早有记述,当地称明参或明沙参,据云有数百年用药历史。
当地山中除有野生者外,一般多用栽培繁殖。
1950年以后曾一度与华东所产的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同等入药,并销售国内外市场。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细长,埋于土中,根圆柱形,长7~30cm,径0.6~1.5cm,通常不分叉,表皮浅黄棕色,断面白色,富含淀粉质。
茎直立,下部分枝。基生叶叶柄长6~18cm,基部有宽阔三角状卵形,3出式二~三回羽状全裂或分裂,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不规则的2~3裂,边缘具1~3钝锯齿,长2~3cm,宽1.5~2cm,背面粉绿色,光滑无毛。
复伞形花序多分枝,无总苞或仅有1~3片,细小,线形,薄膜质;伞形花序直径3~9cm;伞辐4~8,不等长,长0.8~7cm,每小伞形花序有花10~18;花瓣紫色;长椭圆形,通常无小总苞片或偶有1~2片,线形,长约4mm,宽约0.3mm,膜质。
双悬果长卵形,先端狭窄,长5~7mm,宽2~4mm,暗褐色,分生果背腹扁压,背棱和中棱线形突起,侧棱稍宽,增厚;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3~4月,果期5~6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67页)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土壤浑厚处或溪边灌木草丛中。
分布于四川、湖北。 四川金堂、巴中等地多有栽培。。
【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金堂、绵阳、内江、达县。
【化学】:
含大量淀粉、糖类、甙类,并含微量生物碱、蛋白质、多肽、有机酸、酚类、鞣质、香豆精、萜类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5
【药性】:
性味 甘、平,微温。
功效 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 肺热咳嗽,热病伤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