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657页(13488字)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忍冬(《别录》),忍冬花(《唐本草》),银花(《温病条辨》),子风藤(浙江丽水),双花、二宝花(《江苏验方草药选》),白色花(上海),茶叶花(东北),鹭鸶花(《植物名实图考》),金花(《江苏植物药材志》)。

基源 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部分种类的花蕾。忍冬属全世界约有200种;中国产约98种,其中药用的有约29种。

原植物 《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金银花有4种: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

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又名腺叶忍冬(《中药大辞典》)。

山银花L.confusa DC.,又名毛萼忍冬(《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又名水忍冬(药学学报),水银花(广西)。

其他9种忍冬的花蕾在部分地区也作金银花入药:净花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ssp.nudiflora Hsu et Wang,又名净花菰腺忍冬(植物分类学报)。大金银花L.similis Hemsl.[L.similis Hemsl.var.delavayi(Franch.)Rehd.],又名吊子银花(《全国中草药汇编》)。

淡红忍冬L acuminata Wall.(L.fuchsioides Hemsl.)。巴东忍冬L.henryi Hemsl.。

网腺叶忍冬L.rhyltidophylla H.-M.(L.reticulata Champ.),又名左转藤、皱叶忍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金银忍冬L.maackii(Rupr.)Maxim.,又名氏忍冬(《中国北部植物图志》),金银木(山东),胯把树、骨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大花忍冬L.macrantha(D.Don.)Spreng.,又名大金银花。刚毛忍冬L.hispida Pall.,又名硬毛忍冬(《全国中草药汇编》)。柳叶忍冬L.lanceolata Wall.,又名西藏小叶忍冬(西藏)。

历史 忍冬始载于《别录》,今药材通常以茎藤称忍冬藤,其花称金银花,常用的都是花。古代多用茎,或根、茎、叶花均可,常用的为茎。《本草经集注》:“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唐本草注》云:“此草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宿者有薄白色皮膜,其嫩茎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紫。”《救荒本草》记:“草附树延蔓而生,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薜荔叶而青,又似水茶臼叶,头微团而软,背颇涩……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纲目》亦有类似说法。

以上所述均为本种。

形态 忍冬为半常绿木质缠绕藤本,茎细,中空,左缠;老枝棕褐色,呈条状剥离,幼枝绿色,密被柔毛,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3cm,顶端渐尖至钝,全缘,嫩叶两面有柔毛,后则上面光滑。夏初开花,成对腋生,花梗及花均有短柔毛;苞片叶状,宽卵形至椭圆形;花萼五裂,无毛,有时有疏毛;花冠细筒状,呈二唇形,上唇四裂,下唇不裂;雄蕊5,花柱和花丝伸出冠外,子房下位。

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247页.图版623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达1500m的丘陵、山谷,林边,篱旁,野生或栽培,常作庭圆观赏蔽荫植物。分布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主产于河南、山东。产河南者称“南银花”,产山东者称“东银花”或“济银花”。

红腺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幼枝、叶柄、叶上下面中脉以及总花梗均密被淡黄褐色短柔毛,有时略具糙毛;叶纸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4~6cm,下面有时粉绿色,密生柔毛或桔红色腺毛;花冠长约3.5~4cm,白色,有时现淡红晕,后变黄色,外面倒生微伏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有缘毛。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247页,图版62∶7-9)生于海拔200~700m(西南部可达1500m)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及四川、贵州等地。

山银花的主要特征为:叶纸质,卵状至卵状矩圆形,长3~7cm,幼时两面被短糙毛,老叶上面脱落:花冠长3.2~5cm,外被开展的倒生短糙毛及长短两种腺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连同萼筒外面密被短糙毛;苞片1~2mm,披针形,非叶状。花期4~5月,有时9~10月开第2次花,果熟期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247页.图版62∶56)分布于中国华南各地,

毛花柱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叶纸质;小枝、叶柄和总花梗均密被灰白色微柔毛;苞片极小,三角形,长1~2mm,远比萼筒为短;花冠长2~3.5cm。

花期3~4月,果熟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245页.图版6101)生于海拔300m以下水边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和广西。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净花红腺忍冬的主要特征为:与红腺忍冬的区别在于花冠无毛或仅花冠外面有少数倒生微伏毛,而无腺。生境同红腺忍冬。分布于中国华南及贵州等地。在两广、湖南和贵州作“金银花”收购入药。

大金银花的主要特征为:小枝无毛;叶矩圆形至宽披针形,长4~10cm,下面密生灰白色毡毛;总花梗单生叶腋或数个集生枝端,长达1cm;萼齿三角形,具睫毛;花冠长5~6cm,外面无毛或有极稀之腺毛,唇形,上下唇均反卷,短于花冠筒2~6倍;雄蕊5,花丝长约2cm,无毛,花柱稍长于花冠,浆果卵形,黑色。花期5~6(7)月,果熟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249页.图版63∶8-9)生于海拔550~1600m山谷溪旁或山坡灌丛。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中及西北地区。

淡红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有卷曲黄褐色糙毛或糙伏毛,有时夹杂开展的糙毛和微腺毛;或仅着花小枝顶端有毛;叶薄革质,卵状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8.5cm,两面被毛,或至少上面中脉有糙伏毛。花冠长1.5~2.4cm,黄白色而有红晕,漏斗状,外面无毛或有开展或半开展的短糙毛;萼齿无毛或仅边缘有毛;苞片钻形。花期6月。

果熟期10~11月。

生于海拔(500~)1000~3200m山坡和山谷的林中,林间空旷地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在四川部分地区和西藏昌都作“金银花”收购入药。

巴东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幼枝红褐色,有短柔毛;叶短矩形至披针形,长4~11cm,中腺有毛;总花梗集生于小枝顶端近伞房状和上部叶腋,长达15(~25)mm,萼齿三角形;花冠黄白而带红色,长1.5~2cm,外无毛,内有柔毛,唇形,下唇反卷,花丝长于花药二倍,下部有毛;花柱除顶部外有毛。浆果紫色或蓝黑色。

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229页.图版5724)生于海拔1000~3200m的山坡和山谷林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北等地。

网腺叶忍冬主要特征为:幼枝、叶柄、叶下面及花序均有黄色短毡毛;叶宽椭圆形至卵状短圆形,长3~9cm,革质,上面脉纹凹陷皱缩;花序顶生或腋生,伞房状,萼齿矩圆状披针形,密生短硬毛;花冠先白后黄,长2.5~35cm,外密生短柔毛,呈二唇形,上唇4裂,下唇反卷;雄蕊5,稍长于花冠;花柱无毛。

浆果近球形,蓝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254页.图版3673-6)生海拔400~1100m山地灌丛或林中。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及湖南一带。

江西上犹县作“金银花”收购。

金银忍冬的主要特征为:灌木,幼枝具微毛,小枝中空;叶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8cm,顶端渐尖,两面脉上有毛;总花梗短于叶柄,具腺毛;相邻两花的萼筒分离,花冠长达2cm,唇形,花冠筒2~3倍于唇瓣;雄蕊5,与花柱均短于花冠。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浆果红色。(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图版55∶45)生于海拔1800~3000m林中或林缘溪流附近的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朝鲜及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大花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幼枝有毛;叶卵状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稀披针形,长4~11cm,顶端尖至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上面中脉有毛;总花梗多个集生呈伞房状;萼筒无毛,萼齿披针形,长约1.5mm;花冠先白后黄,外具毛和腺毛,长4.5~7cm,唇形,上唇4裂,下唇反卷,短于花冠筒2~3倍;雄蕊5,与花柱均稍超过花冠。浆果球形、黑色。

花期4~5月,果熟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2卷.249页.图版63∶1-5)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谷和山坡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各地,尼泊尔至越南也有分布。

刚毛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幼枝具刚毛和短柔毛。

叶卵圆状椭圆形,长2.5~8cm,顶端尖,有毛状睫毛,总花梗从当年小枝最下一对叶腋生出,长约1.5cm;苞片宽卵形,长1.5~3cm;萼筒常具腺毛和刺刚毛;花冠漏斗状,长1.5~3cm,外面有短柔毛,基部具囊。

浆果红色,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206页.图版51·3-5)生于海拔1700~4800m的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或高山草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北及四川、云南一带。原苏联中亚地区至印度北部也有。

柳叶忍冬的主要特征为:幼枝具微腺毛;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顶端渐尖,两面疏生腺毛;总花梗长约1cm;相邻两花的小苞片合生,长为花冠筒之半或稍短;萼齿三角形;花冠淡紫色,长约12mm,唇形,花冠筒约为唇瓣之1/2,基部具囊,内面有柔毛,唇瓣反卷,伸出雄蕊和花柱。浆果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

生于海拔2000~3900m针阔混交林中或林缘灌丛中。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等地。

尼泊尔至不丹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5~6月间,在晴天清晨露水刚干时摘取花蕾,摊席上晾晒或阴干,并注意翻动,否则容易变黑。

忌在烈日下曝晒。药材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山东产量最大,河南产的质量较佳。

鉴别

性状 ①忍冬: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变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

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

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②山银花:长1.6~3.5cm,直径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③红腺忍冬:长2.5~4.5cm,直径0.8~2mm。

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无毛或疏被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长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④淡红忍冬:长0.9~2cm,直径1.8~4mrn表面黄棕或绿棕、微紫红或紫红,萼筒类球形,齿缘疏生毛。

显微 花蕾表面制片 ①忍冬 1)腺毛多见,一种头部呈倒圆锥形,顶部平坦,侧面观约10~33细胞,排成2~4层,直径48~108μm,柄(1~)2~5细胞,长70~700μm;另一种头部呈类圆形,或扁圆形,具6~20细胞,直径24~80μm,柄2~4细胞,长24~80μm。

2)厚壁非腺毛单细胞,稀2细胞,长45~990μm,直径14~37μm,壁厚5~10μm,微具疣状突起,有的具角质螺纹;另有薄壁非腺毛极多,甚长,弯曲或皱缩。 3)草酸钙簇晶直径6~45μm,以萼筒组织中最为密集。

4)花粉粒类球形,直径60~92μm,表面有细密短刺及圆颗粒状雕纹,具3孔沟。

②山银花 1)腺毛头部倒圆锥形或盘形,顶端多凹陷,侧面观10~100细胞,排成3~5层,直径32~152μm,含红棕色物,柄2~4细胞。 2)厚壁非腺毛长约至848μm,具双或单螺纹。 ③红腺忍冬 1)腺毛头部盾形而大,顶面观约8~40细胞,直径60~176μm,侧面观约7~10细胞,排成1~2层,柄极短。

2)厚壁非腺毛长38~1408μm,有的呈钩状。 ④淡红忍冬 厚壁非腺毛长224~1144μm,有曲折或倒折,壁疣呈泡状突起,偶见2~3细胞毛。

理化 ①取样品粉末0.1g,用甲醇2ml,冷浸12小时,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绿原酸、异绿原酸为对照品,以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距10cm,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

②取样品粉末0.5g,置带塞锥形瓶中,加甲醇微热,浸泡约2小时,不断振摇,浸出液点于层析纸(新华1号)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2)为展开剂,绿原酸、异绿原酸为对照品,展开后,置紫外灯(254nm)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39页.图238-2A.341页.图238-5、6、7)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

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含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绿原酸、木犀草素(Luteolin)、肌醇、挥发油[3],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柯廉波辛(Corymbosin)、獐牙菜甙(Sweroside)、7-乙氧基獐牙菜甙异构体、Epivogeloside、β-谷甾醇、肉豆蔻酸、棕榈酸、蔗糖等[4]

金银花的花蕾含挥发油,共鉴定了47个化合物,占全油的79.65%。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占全油的19.95%,其它成分有2-甲基-1-丁醇、2-呋喃醛、顺-3-乙烯-1-醇、2-甲基丁酸、1-己醇、2-庚醇、苯甲醛、3-乙烯基吡啶、己酸、苯甲醇、苯乙醛、顺-芳樟醇氧化物、反-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香叶醇、1,1’-联二环己烯、3-甲基-2-(2-戊烯基)2环戊烯-1-酮、反-反-金合欢醇、顺-反-金合欢醇、金合欢醛、苯甲酸苄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乙酯、衣兰油烯、毕澄茄烯、β-榄金烯、苯乙腈[1]。双花醇[(-)顺-2,6,6-三甲基-2-乙烯-5-羟基-四氢吡喃]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11):40 [2] 化学学报 1980;38(6):573 [3]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073 [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资料 1992。

【药理】:

①抗菌作用 金银花煎剂以试管稀释法1:160浓度对结核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1]

金银花水浸液25、50、100%。以平皿划线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金银花煎剂以琼脂平板滤纸片法,100%的浓度对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乙种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3]。金银花叶煎剂以试管稀释法,0.625%的浓度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1.25%浓度抑制志贺氏痢疾杆菌,2.5%浓度抑制副伤寒杆菌甲,霍乱,5%浓度抑制伤寒杆菌,10%浓度抑制副伤寒乙、宋内氏及福氏痢疾杆菌[4]

金银花煎剂、水浸液50,70,100%浓度,以平板打洞法对变链菌3种菌株AHT、FA-1、Ingbritt,均有抑制作用[5]。30%金银花煎剂琼脂培养基,对真菌有抑制作用,在培养基上产生绿晕现象,对絮状表皮癣菌作用为最明显,对许兰氏黄癣菌、犬小芽孢菌、铁锈色小芽孢菌等也有效[6]

金银花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铁锈色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7]。 ②抗病毒作用 金银花煎剂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法,120浓度对流感病毒京科68-1、孤儿病毒ECHO11及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8]

银翘散合剂体外试验1∶100~1∶1000浓度对PR8株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有灭活作用[9]。 ③抗内毒素作用 用鲎试验法测定内毒素含量,用凹片法或试管法证明300%金银花注射液以1∶2~1.64稀释,均明显降低试液中的内毒素含量,其中1∶2~1∶8的稀释管与阴性对照管一样呈液态,阳性对照呈凝胶状[10]

金银花蒸馏液6g/kg iv,对绿脓杆菌内毒素2.8mg/kg iv引起的体温下降及白细胞数下降有对抗作用,金银花蒸馏液7.5g/kg或金银花注射液2.5g/kg ip,对绿脓杆菌内毒素65mg/kg ip的小有保护作用,减少小鼠死亡率[11]。 ④降血脂作用 大鼠ig金银花2.5g/kg能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12]

⑤抗生育作用 金银花经乙醇提取后,以水煎浸膏给于小鼠、犬、进行试验。结果小鼠ip10~20mg/只给药或对孕期20~22d的犬静脉滴注300~600mg/kg,均有较好的抗早孕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静滴给药的副反应与15-甲基PGF2α类似。

对孕期3mo的猴膜腔给药也有抗孕作用。

ip金银花提取物(600mg/kg)可终止小鼠的早、中、期妊娠作用。注射660mg/kg24h后的早孕大鼠外周血孕酮浓度可降至给药前的30%,提示有抗黄体激素的作用[13,14]

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金银花煎剂稀释至11280浓度,仍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金银花水煎剂250mg/ml能显着降低豚鼠T细胞α-醋酸萘酯酶(ANAE)百分率,提示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15,16]

⑦其它 经电休克、转轮等多种实验方法表明po绿原酸后,可引起大鼠、小鼠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其作用强度为咖啡因的1/6,但两者合用无相加及增强作用[17,18]

毒性 金银花水浸液ig给于兔、犬等无明显毒性反应,对呼吸、血压、尿量均无影响。小鼠sc金银花浸膏的LD50与53g/kg。绿原酸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但po无此反应,因绿原酸可被小肠分泌物转化为无致敏活性的物质[12,19]

参考文献 [1] 中华新医学报 1950;1(2)∶95 [2]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10):952 [3] 微生物学报 1960;8(1):52 [4] 江西中医药 1960;(1):34 [5] 中华口腔科杂志 1985;20(1):54 [6]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2):1117 [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8] 新医药学杂志 1973;(1):26 [9] 中华医学杂志 1958;44(3):275 [10] 中药通报 1987;12(10):624 [1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79;(总11):73 [12]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342 [13] 医药工业 1986;17(3):19 [14] 医药工业 1986;17(7):31 [15] 杭州医药资料汇编 1977:62 [16] 徐州医学院学报 1988;8(3):192 [17] CA 1961;55:20218i [18]CA 1971;74:97900g [19] CA 1965;63:18775e

。【药性】:

性味 甘,寒。

①《滇南本草》:“寒,苦。” ②《本草正》:“甘,平、微寒。” ③《中草药学》:“甘,寒。”

归经 入肺、胃、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 ③《中药大辞典》:“入肺、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大叶性肺炎,肺脓疡,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阑尾炎,痈疖脓肿。

丹毒,外伤感染,子宫颈糜烂。 ①《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 ②《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③《本草备要》:“养血止渴。治疥癣。” ④《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外感发热咳嗽,肠炎,菌痢,麻疹,腮腺炎,败血症,疮疖肿毒,阑尾炎,外伤感染,小儿痱毒。制成凉茶,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 ⑥《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⑦《中草药学》:“清热解毒。

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腮腺炎,胆道感染,急、慢性炎症,菌痢,肠炎,痈肿疮疖,丹毒,乳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连翘、紫地丁、川连,治痈疽疮疡。

②配当归、薏苡仁、黄芩、丹皮,治肠痈。 ③配桔梗、蒡子、薄荷,治太阳风温、发热。 ④配白茅根、海金沙、车前草,治诸淋。 ⑤配蒲公英、连翘、青皮、陈皮,治急性乳腺炎。

⑥配茵陈、板蓝根、田基黄,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⑦配金钱草、柴胡、茵陈,治胆囊炎,胆石症。

⑧配白茅根、竹叶、栀子,治肾盂肾炎。

方选和验方 ①清肠饮(《洞天奥旨》)治大肠生痈:金银花90g,当归60g,地榆、麦冬、玄参各30g,薏仁15g,生甘草9g,黄芩6g。

水煎服。

②归花汤(《洞天奥旨》)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250g,当归60g,水煎服。 ③忍冬汤(《医学心悟》)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120g,甘草90g,水煎服。能饮酒者用酒煎服。

④银花汤(《竹林女科》)治乳岩积久渐大,色赤出水,内溃深洞:金银花、生黄芪各15g,当归24g,甘草5g,枸橘叶50片,水酒各半煮服。 ⑤忍冬汤(《外科十法》)治杨梅结毒:金银花30g,甘草6g,黑料豆60g,土茯苓120g。水煎服,每日1剂。 ⑥银翘散(《温病条辨》)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金银花、连翘各30g,桔梗、薄荷、牛蒡子各18g,生甘草15g,竹叶、荆芥、淡豆豉各12g。同捣细末,每服18g,鲜苇汤煎服。 ⑦银花解毒汤(《疮疡证治》)治疮疡早期:金银花、丹皮、夏枯草各9g,犀角1g,紫地丁30g,赤茯苓15g,连翘、黑山栀各12g,川连6g。水煎服。 ⑧忍冬散(《惠直堂经验方》)治痢疾:金银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15g。红痢以白蜜水调服,白痢以沙糖水调服。 ⑨回疮金银花散(《活法机要》)治疮疡痛甚、色变紫黑者:金银花60g,甘草30g,黄芪120g。

同切细,用酒600ml,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 ⑩《江西草药》:“治热淋:金银花、海金沙藤、天胡荽、金樱子根、白茅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5~7天为1疗程。

” ⑾《江西草药》:“治胆道感染、创口感染:金银花30g,连翘、大青叶、黄芩、野菊花各15g。水煎服。” ⑿《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治有机磷农药中毒:金银花60~90g,明矾6g,大黄15g,甘草60g。水煎服,1日2剂。” ⒀《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金银花60~90g,蒲公英30~60g,甘草9~15g。水煎服,每日1剂。

”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感染性骨髓炎:金银花30g,连翘24g,紫地丁、野葡萄根各15g,黄芩9g,丹皮6g。水煎服。” ⒂《江西草药》:“治气性坏疽,骨髓炎:金银花、一点红、野菊花、白茅根、地胆草各30g,积雪草、白花舌草各60g,水煎服。另用鲜佛甲草、女贞子各适量,捣烂外敷。

” ⒃《江西草药》:“治深部脓肿:金银花、野菊花、海金沙、马兰、甘草各9g,大青叶30g。水煎服。” ⒄中级医刊 1964;(1):“治初期急性乳腺炎:金银花24g,蒲公英15g,连翘、陈皮各9g,青皮、甘草各6g。水煎服,1日1剂,重者2剂。

” ⒅中医杂志 1987;(4):“治流行性风疹:金银花、连翘各10g,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各6g,淡竹叶、豆豉、甘草各4g,芦根15g,水煎服。高热加石膏、知母;疹色较红加丹皮、赤芍;颈旁耳后淋巴结肿加夏枯草、昆布;胸闷亦烦加焦山栀;鼻衄加白茅根、黄芩。” ⒆江苏中医 1991∶(9):“治急性黄疸性肝炎:金银花、茵陈、蒲公英、板蓝根、田基黄、丹参各15~30g,紫草15~20g。水煎服。

” ⒇吉林中医药 1988:(1):“治肾盂肾炎:金银花、白茅根、竹叶各20g,柴胡12g,黄芩、栀子、连翘各20g,陈皮6g,六一散(包煎)18g。水煎服。” (21)吉林中医药 1988;(1):“治胆囊炎、胆石症:金银花、蒲公英各25g,柴胡、半夏、木香各10g,枳实、大黄、黄芩、栀子、青皮各15g,茵陈、金钱草各50g,白芍、川楝子、元胡各20g,芒硝(冲服)10g。水煎服。

” (22)河北中医 1984;(4):“治热毒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金银花50g,当归、丹参、蒲公英各30g,炮山甲、茜草、牛膝各20g,红花、地各15g,大黄、黄芩、黄柏各12g。水煎服。” (23)河北中医 1984;(1):“治疗单纯性阑尾炎:金银花30g,川楝子、蒲公英各15g,丹皮、元胡、桃仁(炒去皮)、云木香、紫地丁、黄芩、枳壳各10g。如有便秘可加生大黄10g(后下)。水煎服。” (24)江苏中医 1991;(10):“治急性肾盂肾炎:金银花、连翘、车前子各15g,黄柏、黄芩,炒山栀各10g。萹蓄、瞿麦各12g,木通,甘草各5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 (25)中医杂志 1991;(9):“治经络阻滞型硬化性肋膜炎: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元参、生地、连翘、紫地丁各15g,地骨皮、川芎、柴胡、元胡、乌梢蛇、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各10g。水煎服。” (26)银翘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金银花、连翘各12g,淡竹叶15g,荆芥6g,薄荷、甘草各3g,淡豆豉9g,牛蒡子、桔梗各10g,芦根18g。同研末,每服18g,水煎服。” (27)《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钩端螺旋体病:金银花、白茅根、连翘各30g,栀子15g,黄芩18g,藿香、淡竹叶各12g,通草9g。水煎服。” (28)《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出血性麻疹:金银花、紫草、赤芍、丹皮、生地各9g,生甘草4g。水煎服。

” (29)中医杂志 1991;(8):“治骨髓炎:金银花、紫地丁各30g,紫丹参15g,当归12g,川牛膝10g,制乳香、制没药各5g,生甘草3g,生黄芪60g。水煎服。” (30)辽宁中医杂志 1984;(8):“治脓毒血症:金银花、青蒿、大青叶、蒲公英、紫地丁各30~120g,黄芩12g,黄连3g,黄柏、丹皮、知母各9g,生地、玄参、麦冬、生石膏各30g,赤芍15~30g。水煎内服。每日1~2剂。

” (31)中医杂志 1955;(9):“治小儿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慢性消化不良腹泻:金银花、茯苓各900g,苍术450g,同制成流浸膏1000ml。服用量:1~2岁者每日10~15ml,3岁以上者每日20ml,服时加蒸馏水10~15ml,分4次服。” (32)辽宁中医杂志 1984;(7):“治传染性软疣:金银花、马齿苋、生薏苡仁各30g,大青叶、莪术各15g,赤芍、川芎各12g,紫草、王不留行各20g,蜂房10g,升麻9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另药渣内加入白矾30g,加水再煎20分钟,先熏后洗患部30分钟,每日2次。” (33)江苏医药 1975;(2):“治耳郭软骨膜炎:金银花、半边莲各16g,夏枯草、连翘、赤芍、丹皮、黄芩、山栀各10g,生甘草3g,紫地丁31g。水煎服,每日1剂,儿童酌减。

” (34)辽宁中医杂志 1984;(6):“治中毒性耳聋:金银花30g,连翘、大力子、生地、桔梗、菊花、白蒺藜、甘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35)湖北中医杂志 1985;(2):“治鼻窦炎:金银花、芦根、党参各20g,黄芩、薏苡仁各15g,败酱草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36)中医杂志 1981;(5):“治急性扁桃体炎:金银花、黄芩各17.75kg,蒲公英、大青叶各31.25kg,射干9.5kg。共用水煎,第1次沸后30分钟滤出,第2次沸后1小时滤出,滤液混合一起。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低温蒸发浓缩至流膏状,60~70℃烘干粉碎、过80目筛,加入适量淀粉糊精,混匀。以85%乙醇制成颗粒,过10目筛,60℃烘干,分装成1000包。每服半包,热开水冲服,日服2次。

连服4天。” (37)天津医药 1975;(4):“治急、慢性扁桃体炎:金银花、蒲公英各180g,黄芩、山豆根、桑叶、黄柏、桔梗各90g,大青叶135g,甘草63g。共研细末,加冰片6g,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每日服3次。” (38)河北中医 1985;(2):“治病毒性肠炎:金银花、白头翁、板蓝根各30g,连翘、车前子各15g,云木香、黄连、枳壳、木通各10g。呕吐加竹茹15g,焦山楂10g;腹痛加川楝子10g。以上为成人量,1~4岁儿童服1/4量,5~9岁服1/2量,10~14岁服2/3量。

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①《积善堂经验方》:“治疗疮便毒,喉痹乳蛾,一切肿毒:金银花自然汁200ml,煎8分服之,以滓敷上。”(注:8分即8成) ②福建中医药 1959;(6):“治疗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金银花250g,制成注射液1000ml。每次用5ml,肌肉注射,每日注射2~3次。” ③辽宁医药 1971;(1):“治疗肺炎:20%金银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l;或穴位注射每次0.5~1ml,每日2次。重症肺炎可用50%金银花注射液10~30ml加入10%葡萄糖液300~500ml中,静脉滴注。

” ④中级医刊 1965;(4):“治婴幼儿腹泻:金银花,炒至烟尽(成白色无效),研为细末,加水作保留灌肠。6个月婴儿用1g,加水10ml;6~12个月用1.5g,加水15ml;1~2岁用2~3g,加水20~30ml。每日2次,亦可作小儿消化不良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医药家论述】:

①李中梓(《本草通玄》):“金银花,主满胀下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胀利风虚之用,余于诸症中用之,屡屡见效。” ②张介宾(《本草正》):“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主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服,或研烂拌酒厚敷。

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煎服极效。” ③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金银花,《本经》不载治诸恶疮,而近代名医用之多效,其功犹胜红内消也。” ④潘明继《艾滋病的中医防治》:“金银花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艾滋病合并感染,包括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感染均有一定效果,且无耐药及出现副反应的缺点,如与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之品伍用,效果更佳。特别是艾滋病皮肤感染、糜烂,以金银花浸出液涂洗可杀菌去污,促使创面早期愈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