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高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306页(1425字)
【概况】:
异名 水滨升麻、假升麻、假淫羊藿(《云南中草药》),红升麻、野泽兰(《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 为虎耳草科红升麻属植物溪畔落新妇的根状茎或全草。
原植物 溪畔落新妇Astilbe rivularis Buch.-Ham.ex D.Don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茎被褐色长柔毛。基出叶为3回羽状复叶,具长柄,顶生小叶片菱状椭圆形,侧生小叶片卵形,长4~7cm,宽1.7~3.9cm,基部圆形至楔形,边缘有重锯齿,顶端渐尖,表面疏被褐色短腺毛,背面沿脉具褐色长柔毛,叶柄长约6.5cm,基部扩大,被褐色长柔毛;茎生叶通常2片,为2回羽状复叶。圆锥花序长约41.5cm,多花;花序分枝长1~18cm;花梗长约0.6mm,与花序梗均被褐色腺毛;萼片5裂,绿色,椭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4mm,宽约1mm,内面稍凹陷,外面略弓凸,无毛;无花瓣;雄蕊5枚,长约1.3mm;心皮2,基部合生,子房近上位,长约1.1mm,花柱叉开。蓇葖果长约4mm;种子多数。花期6~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141页.4397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0~2200m的山谷沟边潮湿处。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西藏南部。
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秋、冬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化学】:
含杜鹃黄素(Azaleatin)[1]、岩白菜素(Bergenin)、落新妇酸(Astilbic acid)、β-盾八幡草酸(β-Peltoboykinolic acid)、Acetyl-β-peltoboykinolic acid[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4 [2] Indian J Chem Sect B 1977;15(B)5∶494
【药性】:
性味 ①《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辛、涩,性凉。” ②《云南中草药》:“辛、微苦,温。”
功效 活血散瘀,祛风除湿。
主治 风湿关节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 《云南中草药》:“治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云南中草药》:“治黄水疮:野高粱根研末,香油调匀敷患处。” ②《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治慢性肾炎,跌打损伤,黄水疮:野高粱根适量,水煎服或外用。”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慢性肾炎,每用根6~12g,煎服。或用根30g,泡酒500ml,7天后可服,每日2次,每次10ml;黄水疮流脓,用根9~15g,捣碎后用生香油拌后,涂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