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鹿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527页(1489字)

【概况】:

异名 盘七(贵州),偏头七、螃蟹七(陕西),山糜子(辽宁),白窝儿七(太白山),狮子七(陕西)。

基源 为百合科鹿药属植物鹿药的干燥根状茎及根。

原植物 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Gray(S.hirta Maxim,;S.japonica A.Gray var.mandshurica Maxim.;Tovaria japonica Baker)

历史 始由《开宝本草》着录,云:“鹿药生姑臧(今甘肃省西部)已西,苗根并似黄精,根鹿好食”所说似本种。

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40cm。根状茎横生,肥厚稍肉质,有明显圆形空洞状的枯茎遗迹,节明显,节上生大形新芽和多数白色须根。茎中部以上或仅上部具粗伏毛,具4~9叶。叶纸质,卵状椭圆形,长6~13(~15)cm,宽3~7cm,先端近短渐尖,具短柄。

圆锥花序长3~6cm,有毛,具10~20余朵花;花单生,白色;花梗长2~6mm;花被片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mm;雄蕊长2~2.5mm,基部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小;花柱长0.5~1mm,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6mm,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527页.图183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900~1950m林下荫湿处或岩缝中。

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台湾、陕西、甘肃、湖北、湖南、贵州、四川。

【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挖根状茎及根,洗净,晒干。

【药性】:

性味 甘、苦,温。

功效 祛风止痛,活血消肿,调经,补气益肾,除湿。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痨伤,阴痿,偏头痛,正头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乳痈,月经不调。”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外用: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陕西中草药》:“治头痛,偏头痛:鹿药、当归、川芎、升麻、连翘各8g。水煎饭后服。”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瘩背:鹿药5g,刺老包、红岩百合各3g,鲜百味连、天南星各2g。同捣,拌蛋1只,以布包创上。

”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乳痈:鲜鹿药、青菜叶各30g,共捣细,用布包好,放开水中烫热后,取出熨乳部。”

单方应用 ①《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鹿药捣敷患处。” ②《陕西中草药》:“治月经不调:鹿药12~15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鹿药,甘能益血,甘能入脾,甘温益阳气,故能主风血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当与黄精、萎蕤、枸杞之类同科。气味和平,性本无毒,补益之外,别无治疗。

上一篇:鹿草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