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榔榆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771页(1229字)

【概况】:

基源 为榆科榔榆属植物榔榆的树皮。

原植物 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又名木(《左传》),松心木(《说文》),朗榆(《本草拾遗》),榔榆(《纲目》),大树皮(云南),小叶榆、枸丝榆、秋榆、豺皮榆、田桞榆、细叶榆(《新华本草纲要》)。

历史 首载于《本草拾遗》,谓:“朗榆生山中,状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荚,如大榆。”《纲目》谓:“大榆二月生荚,榔榆八月生荚,可分别。”所指即本种。

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5m。

树皮近光滑;小枝褐色,有软毛。叶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通常长2~5cm,宽1~2cm,先端尖或钝,边缘具单锯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时被毛。

花簇生于当年枝的叶腋;花被裂至基部或近基部。

翅果椭圆形,长1~1.2cm,翅较窄,较厚,无毛。

种子位于翅果中部或稍上处,果柄细,长3~4mm。花期9月,果熟期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67页.图934)

生境与分布 日照时间长,适应性强。生于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的山坡、平原和溪边。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及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树皮或根皮,晒干或鲜用。

【化学】:

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5%。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97

【药性】:

性味 ①《本草拾遗》:“甘,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苦。”

功效 利水,通淋,消痈。

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 ②《纲目》:“治小儿解颅。” ③《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乳痈及风毒流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乳痈:榔榆根白皮60~90g。水煎服,渣加白糖捣烂敷患处。” ②《福建中草药》:“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30~6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上一篇:椬梧叶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