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山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146页(2176字)
【概况】:
异名 臭苗(《中国药用植物志》),臭常山(《浙江药用资源名录》),日本常山(《彩色生草药图谱》),和常山(《中药志》)。
基源 为芸香科臭常山属植物臭常山的根。臭常山属全世界仅1种,产于中国。
原植物 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Othera orixa Lam.;Ilex orixa Spreng.),又名常山(植物分类学报)。
历史 常山是一味古老的治疟和退热药物,原植物究为何物,历代本草和近代一些药学着作记载不一,相当混乱。
刘宝善等人研究,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的常山,即臭常山,至公元907~960年间,发现了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抗疟作用,较臭常山强,才改用黄常山。而据木村康一、裴鉴、管光地等人考证,认为《纲目》所载的常山,原植物为黄常山。
陈重明认为,历代本草有关常山的记载,尽管涉及的植物种类较多,似尚未发现有臭常山的有关记载。目前,臭常山的根、茎、叶在中国少数地区及日本。仍有作为常山用的。
形态 落叶灌木。枝条扩展,暗褐色,嫩枝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7cm,宽2~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具钝锯齿,薄纸质,上面深绿色,具黄色透明腺点,中脉及侧脉被短柔毛,下面浅绿色,初时密被长柔毛,后仅脉上被毛,具刺激性臭气。
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着生于二年生枝上;雄花序总状,成串脱落,长2~4cm,花轴初被短柔毛,花梗基有广卵形苞片1枚;萼片4,广卵形,端钝,长约1mm;花瓣4,长圆形,长3~4mm,膜质,先端圆,有透明腺点;雄蕊4,较花瓣短,与萼片对生,插生于花盘基部四周;雌花通常单生;萼片4,广卵圆形,上部边缘被睫毛;花瓣4,长圆形,膜质;心皮4,离生,柱头头状,粘合,不被毛。果为2裂瓣的干果组成,每个小干果有黑色种子1颗。3~4月开花,8~9月果熟。(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46页.图2822)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于中国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日本和朝鲜也有。。【生药】:
采集 9~10月采挖根。
【化学】:
根含和常山碱(Orixine)、香草木碱(Kokusagine)、和常山定碱(Orixidin)、香草木宁碱(Kokusaginine)、香草木醇灵(Kokusaginoline)、茵芋碱(Skimmianine)、去甲和常山碱(Nor-orixine)等生物碱。
附 果实含香草木碱、茵芋碱。叶含茵芋碱、香草木碱、臭山羊碱(Japonine)、茵芋碱、香柑内醇(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无羁萜(Friedelin)、异山小橘萜醇(Isoarborino1)、匙叶桉油烯醇(Spethulenol)、葛缕薄荷醇(Carvomenthol)、α-松油醇(α-Terpineol)、α-蒎烯、β-蒎烯、莰烯、γ-松油烯(γ-Terpin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油精(Cineol)、香豆素、欧芹属素乙、和常山酮碱(Orixinone)、O-甲基巴孚木季铵盐(O-Methylbalfourodinium Salt)[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4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88。【药性】:
性味 《贵阳民间草药》:“辛、苦,寒。”
功效 清热解表,行气止痛,祛风利湿。
主治 治感冒风热,咳嗽,咽痛,牙痛,胃痛,风湿关节痛,痢疾,无名肿毒。 ①李承祜《药用植物学》:“解热,祛痰。”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有解热,祛风,散寒,发汗,催吐作用。治摆子,外治无名肿毒。” ③《贵州民间药草》:“清风热。治咳嗽,喉痛,牙痛,湿热痢,肾囊出汗,百日咳。” ④《贵州草药》:“调气镇痛,清热利湿,软坚宁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贵州草药》:“治风热汗闭;臭山羊末3g。烧酒吞服。服后盖被,使其发汗。” ②《贵州草药》:“治胃气痛:臭山羊15g,煎水服。” ③《贵州草药》:“治风湿关节肿痛:臭山羊炕干研末。每次3g,用酒吞服。” ④《贵州草药》:“治瘰疬:臭山羊末,调甜酒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