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84页(566字)
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春秋》开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意思是说:鲁隐公元年的春月,就是周王的正月。《公羊传》解释说:为何要说成“王正月”?大一统也。大,意思是尊崇;大一统,就是尊崇一统,而不是“大而一统”。国家无论大小,人口不在多寡,只要历法统一,政令统一,国家统一,民族统一,思想统一,礼仪统一,度量衡统一,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都是尊崇一统。“大一统”观念并非儒家的专利,也不是《春秋公羊传》的发明创造,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思想传统。西周初年,虽然推行分土而治的封建制(封土建侯),但同时设置了一套自天子、诸侯至士大夫的礼乐制度,对祭祀天地祖宗的仪式、宴乐相见的仪式、车服礼器以及拥有妻子的数目等都有统一的规定。制礼作乐是一种最高权利,类似后代所谓立法权,只有天子享有,诸侯以下只有奉行的权利,故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以后,诸侯力政,礼崩乐坏,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但大一统的观念却牢不可破。孟子在天下分裂的战国时代预言:“天下将定于一。”这个“定于一”就是大一统观念的体现。汉代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为依据,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大一统”就成为中国历代王朝遵奉的金科玉律。